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孤岛惊魂新曙光船坞在哪(为什么有人说人类永远走不出银河系)

发布时间:2023-07-29 03:50:22作者:小编酱

为什么有人说人类永远走不出银河系

在太阳系中太阳带领着地球以及众多天体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旋转一周需要2.2亿年。那么如此巨大的范围,人类能不能走出银河系,飞向更遥远的星空呢?

虽然目前人类飞行最远的人造物体,旅行者一号已经飞到了距离地球211亿公里外的星际空间,但是对于浩瀚的宇宙空间来说旅行者一号仅仅飞了20个光时,飞出太阳系的范围将需要上万年的时间。

而银河系厚度大约是3000光年,如果垂直向上飞,以我们目前依靠的化学动力火箭也是不可能离开银河系的,就算离开银河系也要达到第四宇宙速度,就是120公里每秒才能摆脱银河系的引力束缚。所以达到第四宇宙速度也需要几百万年。显然对于人类寿命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而言,这是最致命的问题。

不过,如果能够接近光速飞行才有机会离开银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钟慢尺缩效应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时间会越慢,当达到光速时间会趋势与0,那么接近光速时间会非常的缓慢,3000光年或许仅要几年的时间。

然而亚光速要巨大的能量来支撑,人体根本承受不住这样的速度,因此穿越光年距离只能通过爱因斯坦罗森桥来实现了,也就是虫洞。看过星际穿越的朋友都知道,虫洞是将两个不同时空进行折叠,通过隧道来到达星际旅行,这样就不需要提高速速飞行来离开银河系了。

不过遗憾的是,目前为止科学家对虫洞理论还一无所知。

有人认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那宇宙的根源到底是科学

宇宙的根源我们人类谁也搞不清楚,不管是科学还是神学都无法解释他,全是凭空想象而得来的结论,到底宇宙空间是怎样的,谁也不能肯定的回答,天机不可泄露。


能不能简要的介绍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情况

阿芙乐尔号(Aurora,曙光女神)是俄罗斯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防护巡洋舰,完工于1903年,满载排水量6932吨,这条船还有两艘姊妹舰,分别叫帕拉达(Pallada,原指特里同的女儿,后同战神和智慧女神,也就是雅典娜)和戴安娜(Diana,月神,他妹),这一级巡洋舰都是俄国自己的船厂建造的。

帕拉达级防护巡洋舰最高航速19节,装有8门152毫米炮和24门75毫米炮,在当时的防护巡洋舰当中火力并不算太强,主要执行的是侦察和对抗对方的巡洋舰队,在拥有十多艘战列舰的俄国海军中属于打下手的角色。

不过阿芙乐尔也是为沙皇尽过忠的,她跟随远征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参加过对马海战。在那次把俄国舰队打得稀烂的大战中,阿芙乐尔号跟另外一两艘巡洋舰和驱逐舰抱成团取暖,同时还得掩护着一群慢的要死要死的老巡洋舰们(平均航速10-12节,被俄军将领们评价为“挂在脖子上的磨盘”)。厮杀了一整个白天之后,阿芙乐尔的舰长也阵亡了,接替指挥的代理舰长在一位少将的指挥下,跟另外两艘较为快速的新巡洋舰珍珠号和奥列格号一起转舵逃亡,那些个死慢死慢的磨盘们则做鸟兽散,慢吞吞的驶入了充满日本鱼雷艇的黑夜,纷纷被打爆。

三艘巡洋舰的运气不错,一直逃到了马尼拉,被中立的美国暂时解除武装,战后阿芙乐尔号返回了波罗的海,并在9年后参加了一次大战。而后的革命故事请参见中学历史课本。这里要说的是,还好十月革命那晚是阿芙乐尔号一声炮响,这要是甘古特号战列舰一阵齐射,也许革命群众就不必冲进冬宫了,收尸就行了。

十月革命胜利后,阿芙乐尔号成为纪念舰一直停泊在格勒/圣彼得堡,不过作为一艘钢铁军舰,从1917年以来几乎一直泡在涅瓦河里是一件很考验船体的事情,中间在1941年9月至1944年将近三年时间,阿芙乐尔为了躲避德军空袭还曾经放水坐沉在近岸水域,这对她的船壳造成了很严重的腐蚀。

我们在新闻报道里有时候会注意到苏联和俄国对阿芙乐尔的维修和维护还是挺上心的,包括在2014年刚刚维护了一次。

但是,这个阿芙乐尔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阿芙乐尔了,什么?!那么原来的那个阿芙乐尔去哪儿了?

其实,她早在30年前就被苏联浸了猪笼了。

今天我们翻翻网上流出的阿芙乐尔号维护的照片会发现,我去,阿芙乐尔作为一个1903年下水的防护巡洋舰,她的船壳怎么是焊接的,那一大条一大条的焊缝好显眼。

而且,她的推进轴也被阉了,轴隧已经被完全用防水材料堵死。

当然,为了一艘百年老船能够一直公开展出,需要做一些结构上的修改来抵抗水和空气的腐蚀,不过,1984-1987年苏联人对阿芙乐尔号的维修,那可完全是战斗民族的行事风格。苏联人把他们认为对该船保护不利的部分(用我们的比喻来说,相当于人的锁骨以下的部分)全部切下来给扔了!

就是这么切的,看上图,1984年开始到1987年结束的这次大修是阿芙乐尔号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修,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水下船体腐蚀的问题,红线以下的部分是苏联人认为完全没必要保留的。作为一艘防护巡洋舰,这意味着穹甲和穹甲以下的部分全部切下来给扔了。

阿芙乐尔被大马力拖船从当时的格勒拖到北方造船厂。在那里,这艘巡洋舰已经有一个全新的下半身建造完成。

牛掰吧?在新思维指导下的苏联真是风风火火啊,把这红色纪念舰就这么给操作了。

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把上层建筑包括桅杆、烟囱、舰桥和所有火炮全部拆掉,然后用电焊在船身上划开一条大缝。动作相当粗野,连同里面的肋骨和各种加强筋全部切断。然后用起重机将上部舰体一块块吊起来挪走。

然后是蒸汽机和锅炉,因为大轴已经被切断扔掉,蒸汽机似乎也木有必要保留了,三台1902年出厂的蒸汽机被吊出船体,最后不知所踪。跟蒸汽机同样命运的是船体内其他所有机械,包括锅炉、锚机、辅机、冬天取暖锅炉、扬弹系统等等,都被拆出来挪作他用或者就不知道那里去了。今天俄国人说阿芙乐尔号舰体内仍然有锅炉,不过那都是模型。

上图为正在切割中的阿芙乐尔号舰体,我们在图中看到的部分几乎全部都是不要的,一辆车如果把后排座以前的部分全换了,还可以算是原来那辆车么?

上图为切割完毕后的阿芙乐尔号舰体残骸,这时候成了苏联纪念舰“保护工作”的一个难题。

然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虽然机械都扔了,但这不要的大半条巡洋舰舰体怎么处理?作为纪念舰,“崭新”的科学怪人版阿芙乐尔已经重新停泊在了涅瓦河的泊位上,而此时如果把旧船体保留下来,这似乎在思路上有点什么问题,传出去那也太不好听了,一不做二不休,一个工程师提出了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不让人们知道阿芙乐尔已经换成了一个假的,原来的船体拖走,到芬兰湾里一个僻静的地方装上石头沉掉。用人的话来说,这个似乎应该叫做“浸猪笼”。

1987年,攻克冬宫70周年,距今整整30年前,阿芙乐尔号被拖走沉海。

这艘巡洋舰的残骸被一艘拖船拖行,沿着芬兰湾的南岸驶出,苏联军方把她拖到了卢加湾(芬兰湾内一个小海湾,相当偏僻)岸边的Ruchi村。在卫国战争之前,苏联海军曾经准备在这里建立一个海军基地来分担喀琅施塔得的负担。 1944年下半年苏联发动大时,双方的炮火将尚未完工的基地设施几乎夷为平地,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炮火都无法摧毁这里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码头。由于偏僻,这里被选为最终处理阿芙乐尔残骸的地点。

“我完全记得那些日子的事情,”集体农庄Baltika的前首席机械师弗拉基米尔·尤尔琴科(Vladimir Yurchenko)说。 “我们的上级要求配合军方的行动,有一天我们被派去给阿芙乐尔号的残骸里装填石头等等重物好让她沉没。作为报偿,我们被允许带走残骸上可以挪动的一切东西。我们赶紧从国营农场里,连喊带叫地找来了一大群人。船上的各种物资,被我们用卡车一批批地搬走了。首先是各种金属管道,而后我们又发现这船的船底外板都有青铜制造的防腐外壳! 于是大块大块的铜板也被装上了卡车。在拆除和搬运的混乱当中,我还从船舱里的地板和墙上取下了沙俄时代的精美瓷砖。后来我用这些几乎数不清的瓷砖在我家浴室里铺地板。”

在拆卸过程中,农业工人们甚至遇到了一次烦——这艘老巡洋舰上竟然装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当气割枪划开一系列舱壁时,这个系统突然被触发,船上整整一层甲板被消防泡沫所覆盖。当时残骸上是绝对没有电的,估计这个灭火系统是依靠高压气瓶动作的,船厂拆船拆得也太糙了点,连这个系统都没发现。

沉没在卢加湾水中的阿芙乐尔号残骸,直到今天仍然有来自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乃至于中亚的人们带着潜水装具潜入水下,用简单工具拧下部分金属零件做成纪念品出售。

当地居民近水楼台,从船上不知拆走了多少东西,包括这个人家的小厕所,也被人发现外面的这块金属板好像是船上的什么构件。

阿芙乐尔,愿你在芬兰湾水底安息。

英国为什么会允许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没有强制让美回归

英国人是承认美国独立的!有三座大山,英国人“无法翻越”,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独立。

到底是哪三座大山呢?

1、第一座大山:趋势!英国在北美不得人心,美国独立成为必然

1756年--1763年,发生了著名的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导致的结果是,英国出现巨大亏空,有1.22亿英镑的赤字。

为了弥补亏空,英国开始在北美十三州加大各种税务的收取。

1764年,英国在北美十三州实行《糖税法》,这导致白糖、咖啡、白酒、亚麻、丝绸等物资大量征税。这增加了英国不少的收入。看似和北美民众无关,但物价高了啊!

北美民众生气了!

1765年,英国人在北美十三州实行《印花税》,这和北美十三州每个人都是有关的。印制任何书籍、物品,都要上税。

但,这个税法,英国人没有通过北美殖民地议会,而是单方面野蛮粗暴地征税。

北美十三州民众更生气了!

还是1765年,英国人了《供宿法》,让北美十三州承担英国驻军的住宿和餐饮。

1767年,英国人又了北美殖民地的《汤森税法》,向更多进口物资征税,如玻璃、铅墨、油漆、纸张等。

这一系列的增加费用、征税,让北美十三州的民众对英国当局非常气愤。

虽然,英国是宗主国,北美十三州只是个殖民地,但,对于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百姓能不气愤吗?

1773年,英国有一个神奇的操作,颁布了一项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茶税法》,这是免征东印度公司茶叶的进口税。很多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茶叶便宜了,老百姓不划算吗?

错了,对于北美十三州缺少的物资,关税越低越好,百姓日子好过。

但是,对于北美十三州并不缺的茶叶,免掉进口税,会严重冲击北美十三州的茶叶种植园主,还有茶叶商(包括的茶叶商),而大笔利润进了英国人的口袋。

于是,1773年12月16日,在塞缪尔·亚当斯 (Samuel Adams) 和约翰·汉考克的领导下,8000人在波士顿,并在当日晚,有60名者装扮成印第安劳工,将波士顿港口大量的茶叶倒进了海里。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这怎么行?英国主子不乐意了。

接着,1774年初,英国人颁布了一系列的强制法令,包括《马萨诸塞法》、《波士顿港口法》、《司法法》和《驻营条例》等。

北美十三州称这些法令为““不可容忍法令”。

于是,北美十三州的人被彻底激怒了,当年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反抗英国统治者的熊熊烈火开始燃烧。

1775年4月19日,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打响了,那就是发生在在“莱克星顿的枪声”。

战争开始,北美起义军快速发展,除了那些贵族和既得利益者持观望态度,很多民众开始了抗英行动。

这些人中包括后来赫赫有名的、亚当斯、杰斐逊、富兰克林、汉密尔顿等人。

1776年7月6日,独立宣言发表,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

但是,宣布独立,才是战争真正的开始。英国人开始加大武力,一波一波前来征讨美国起义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况,这支起义军并不是星星之火,已经形成规模了。

可以这样说,美国独立,英国人想要挡住千难万难,汹汹无法轻视。

如果只是一州、两个州,一切好说,北美十三州已经形成了反英联盟了,美国已经建国了,趋势挡不住了。

所以,英国后来承认美国独立,是当时大势所趋,就像二十世纪英国旗下殖民地的独立,也是这个理。

但是,大家都知道,起义军就算上了规模,如果没钱、没先进的武器,一切都是白搭,一样干不过英国人。

这就引出阻挡英国美国独立的第二座“大山”。

2、第二座大山:援军!英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美国人,人家还有援军

说实话,就算是大势所趋,就算是美国建国了,如果仅仅靠北美十三州的力量,想要完全打败宗主国英国,也是痴人说梦,并不现实。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英国的老朋友法国了,七年战争,法国战败,对英国怀恨在心。

在独立战争的第一阶段(1775--1778年),主要战场在北部。

但是,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北部靠近加拿大,英国人在那里比较有优势,加上武器先进,大陆军完全不是对手。

但是,1778年,美国和法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从这开始,法国要光明正大支持新生的美国了。

那时的法国,还是很牛的主,是可以和英国掰手腕的主。

就此,形势开始发生大变化。

1779--后,进入第二阶段了,美国大陆军和法国的陆军、海军亲密配合,并控制了沿海基地,同时,美国人在大陆积极开展游击战,就此打破了英军一个个的计划。

英国真的有苦说不出。

那边厢,英国和法国、美国打得不可开交,这边厢,俄国等也不淡定了。

1780年,俄罗斯帝国联合普鲁士(德国)、荷兰、瑞典、丹麦等国组成了一个“武装中立同盟”,突破了英国的海上封锁,这些都是捡桃子的秃鹫,都不是好人啊!

1780年12月,荷兰自认为看清楚了形势,宣布支持法国,和英国开战。

英国没有大国家支持,英军和美国大陆军继续战斗,各国继续支援美国。

从1781年开始,英国逐渐支撑不住了。

1782年11月30日,英国人决定放弃北美十三州,英美达成停战协议。

1783年9月3日,美英双方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牛哄哄的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就此,美国前进的通道彻底打开了!

英国仅仅是打仗打累了吗?也不仅仅是,还有一个原因,是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重要原因。

3、第三座大山:经济!英国当时的经济撑不住了

打仗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经济,拼的就是后勤。

这北美十三州,就像是英国的后儿子,从英国移民过来的,要么是清教徒,要么是契约奴,要么是英国国王信口封的地主,要么就是少量跑来淘金的英国人。

总之,如果在英国过得好了,就不会到北美来了,毕竟,英国和美国隔着六千多公里的海洋。

独立战争以前,英国刚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七年战争,前两节都简单提过。

七年战争的主角就是英国和法国,再加上普鲁士、奥地利,总之,从1756--1763年,英国和法国在欧洲、北美洲、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诸岛进行了殖民地的争夺。

前后死了140万人左右,英国大胜。

就此,北美的加拿大、印度的绝大部分都归了英国。法国非常不甘心。

因为战争耗费很大,让英国国库捉襟见肘。1763年,当时英国的预算赤字已经超过了1.22亿英镑。

当1775年的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前后出动42万大军,其中有17万名皇家海军,还有25万陆军(这些陆军包括了德国黑森雇佣军、印第安土著盟友、大英帝的国陆军,还有忠于大英帝国的北美民兵。)

花费了多少钱呢?从1775年到1783年,八年时间,英国耗费了2.5亿英镑。

这也是“七年战争”后赤字的两倍还多。

如果再打下去,整个英国可能就整虚弱了,在欧洲会成为二流国家,甚至崩溃、垮掉。

英国的主战场在欧洲,因为北美战场拖累英国,英国人不干了。

总而言之,1783年,英国是承认美国独立的,有三个原因(三座大山)导致如此:

一是,北美民众抗英很坚决,不怕打持久战!二是,美国有法国、荷兰等国家支持;三是,英国的经济真的撑不住了。

洋务运动对的影响及启示

感谢邀请。

题目很大,全说清楚就是好几卷的专著了,这里只能简单聊聊。

洋务运动,英语里有一个专用名词“Westernization Movement”,意思是“西化运动”。现在这个叫法,是新建立以后的规范用法。

这个运动,指清朝于在19世纪下半叶,为了维持自己风雨飘摇的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在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机构等方面进行改良的活动。

具体时间,是从19世纪的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之所以会形成一个“洋务运动”,是清朝王室和地方权贵中的一部分实权派,迫于 “内忧外患”的严酷形势,所决定实行的“自强”措施。

所以,这个运动,曾长时间被学者称为“自强运动”。

咸丰六年至十年(1856- 1860),清内部面临太平天国兴起的压力,外部遭受英法联军的重大威胁,可谓内外交困,步履维艰。

朝廷内部,曾延续了长达四年的争论,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先除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心腹之害”,再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

具体的方略,就是实行“自强新政”。主要内容,一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二是对外国侵略者妥协退让,以争取其军事上的支援。

两项合一,就是迅速加强清军的军事实力,以图尽快荡平太平军和捻军。

而当时坚决主张大办“洋务”的一批清廷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时任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他是道光皇帝的六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兄弟。

除他之外,朝廷内还有他的岳父东阁大学士桂良和军机大臣文祥。

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成立以为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亦掌管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奕䜣任总理大臣。

“洋务运动”兴起之初,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尽快太平军和捻军,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

曾国藩于1861年,在安徽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晚清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以制造、炸炮等军火为主。生产基本靠手工制造,没有洋人工匠。

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一开始,则是采购西方武器较早较多者,以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为主。随后,其又成为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

清创办的近代军工企业,早期规模最大的有4家——

1,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

2,金陵机器制造局。李鸿章1865年在南京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

3,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轮船。

4,天津机器局。三口通商大臣崇厚1867年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

1860年以后,曾经有关一段帝国列强侵扰减弱的阶段。清称此为“中外和好”的局面。

但是到了70年代初,西方列强再次加大了侵略强度。

鉴于这种局面,清和“洋务派”,开始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并编练区别于以前湘淮旧军的新式陆军。

清除设厂制造兵船外,还以重金购买外舰。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中,福建以及南洋水师受挫。

光绪十一年(1885)后,清廷重点建设北洋海军。成立海军衙门统一一事权,以醇亲王奕擐为总理,庆郡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陆续向外国订购定远、镇远、济远等铁甲舰和其他较先进舰只,均编入北洋海军舰队。

1888年,北洋舰队基本成军。与此相适应,沿海各重要海口均设炮台等防御工事。这些设施,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终因清廷而惨败。

“洋务运动”中,在经济上,除陆续在各地设兵工厂并不断扩大军用工业外,还建立了一些民用工业并加强经营,以期与洋商竞争。

轮船招商局,创立于1872年,是由军用工业为主向民用工业企业为主转变的标志。

“洋务运动”的这种变化,亦使参加者的成分有所变化——除原有封建官僚集团之外,又新加入了一些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

这就使当时的民用工业企业,除少数为清出资的官办企业之外,大多为官督商办。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企业在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上虽有差别,但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是为了“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二是也为了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当时的民用工业企业主要有是四类——轮船航运;煤矿采掘及其他金属矿藏的开采冶炼;电报;纺织业。

“洋务运动”,开了新式人才的培养的先河。

创办工业,建立新式海军,首先就需要人才。最初显现的,是翻译人才奇缺。为了培养翻译,清于同治元年(1862),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广州广方言馆。

随后,洋务派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要想真正办好“洋务”,实现“求强”、“求富”,没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不行。于是,采用了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的办法。

派遣留学生,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倡议,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县,是第一个留学生,被称为“留学生之父”。此倡议,受到曾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大力支持,由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

后来,清逐渐觉得,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学习期限以3-5年为宜。当时能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因此,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遭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多数赴英、法学习制造和驾驶;另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

张之洞派遣过一些赴欧美学习治炼钢铁的人员。

19世纪80年代,清陆续在国内创办了一些专门性的学堂。

“洋务运动”,在总体闭关锁国的晚清,能够稍稍打开一扇窗口,对于外部世界的新思想、新技术进入,无疑是有所助推的。

同时,开创工业,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毕竟是一种新的生产和新生产力的代表,其性质显然是资本主义的。这不但对于撼动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根基,是一种撬动力量,也为后来的民族工业发展,打下了一些基础。

开放办学,促进留学,是“洋务运动”最具积极效应的事件。一旦先进的思想冲破禁锢,就在以后转化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19世纪80年代,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倾向资本主义的早期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主张“君民共主制”最适合,提出了设议院的要求。

这是清廷绝对想不到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学习西方的技术,仍然保持封建统治。

这就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主流趋势,产生了巨大的、不可融合的尖锐矛盾。

作为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是一大块肥肉,你买它的东西行,派人留学也行,但想强大起来和它们抗衡,门儿也没有。

光绪二十年(1894),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洋务运动”对于病入膏肓的清朝统治,已经不能起死回生;同时,西方列强也根本不给清苟延残喘的机会。

热门搜索: 世界末日生存游戏入侵者攻略(地球生存末日入侵者任务) 我的世界模拟大都市的游戏攻略(我的世界模拟大都市的游戏攻略视频) 世界末日生存游戏攻略工具(世界末日生存任务攻略)
收藏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