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跳棋最快走法
技巧方法
汉武帝灭刘氏家三族三万余人,究竟是为了何事
汉武帝刘彻被公认是一位雄才大略之君。细究史书我们会发现他生逢其时。他即位之时,汉帝国正处于上升期,前面文帝、景帝采取与匈奴和亲、与民生息、韬光养晦之策,开创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不仅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为刘彻铺好了继续发展的道路。以此为基础,汉武帝刚一上位,就整饬军武,攫拔年轻将领,以消除边患,开疆拓土为己任,之后他发兵击匈奴,进一步拓宽了大汉的版图,应该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当然,史家对他还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另一类评价。
汉武帝年轻时就痴迷长生不老之术,到了晚年,就愈发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史载,他曾在太始和征和年间好几次东巡,模仿秦始皇派徐福赴东海求取不死仙药,企图遇见传说中的神仙。但神仙虚无缥缈,踪迹难寻,汉帝国反而天灾人祸不断,五谷歉收,弄得武帝心烦意乱。
彼时年迈的武帝正宠幸钩戈夫人,老夫少妻,渐觉精力不济,病邪侵体,再加上因公孙贺案赐死了两个亲生女儿,更加心神不安,长此以往,精神愈发恍惚。一天在宫中午睡,突然梦到许多木偶小人,挥舞木锤击打他,他惊出一身冷汗,被吓醒后仍感心惊肉跳,久久无法恢复平静。
恰在此时,江充求见。江充靠告密起家,心如蛇蝎,手段狠毒,深得武帝的青睐和信任。江充被武帝封为直指挥使,专门督查近臣以及宗室贵戚的过失。
武帝见了江充,告诉他自己梦境中的怪异惊悚场景,江充深谙其意,便趁机断定是巫蛊所为。武帝笃信不疑,就派江充立即查办此事。
江充为了谄媚武帝,邀功请赏, 派几个胡巫(西域巫师)到处乱挖一气,一旦在谁家挖出偶人,立即抓捕拷问。其实胡巫挖出来的木偶,都是江充唆使他们事先埋好的。江充用烧红的烙铁严刑逼供,逼官民承认皇帝,许多人熬刑不过,只得自诬供认 ,就这样,前前后后共有数万人被江充害死。
这时的江充势焰熏天,在朝中无人敢惹。得势的他开始考虑为自己留后路。江充曾经好几次得罪太子刘据,害怕他继位后展开报复,于是开始不择手段的栽赃陷害太子。江充曾经过太子家人,而且他利用巫蛊大兴冤狱,株连甚广,许多人被冤杀,太子也很有怨言。江充知道,一旦太子上位,第一个被诛杀的定是自己,因此必须在自己当红时整垮太子。
太子刘据是卫夫人(卫青之姐)所生,生性谨慎、敦厚,经常为人洗脱冤狱,因而颇有声望。起初汉武帝很喜欢他,后来又觉得他才具平平,不像自己,开始不太满意,多亏卫夫人提醒太子对武帝曲意奉承,这才没有被废黜。江充利用武帝矛盾心理,伙同黄门侍郎苏文一起构陷太子。
小人最善察言观色,更会利用人性的弱点。江充抓住武帝追求长生不老、迷信神巫的心理大作文章。他指使一个叫檀和的胡巫向武帝报告,说宫中有人下蛊,瘴气弥漫,如果不赶快清除,皇上的病就会越来越重,最后恐怕不治。武帝一听就信之不疑,立刻命江充进宫挖偶人,清除蛊毒。
江充拉大旗作虎皮,手持诏书,在宫里到处挖蛊,在别处挖出的不多,唯独在卫后、太子宫中挖出了许多木偶,特别是在太子刘据的东宫里还掘出了咒符,江充不问青红皂白,以此为证据,声称要上告皇上。
太子从未埋设偶人父皇,但见当场被挖出了许多木偶、咒符,百口莫辩,他深知武帝的脾气,立即慌了手脚,束手无策,连忙召来太子少傅石德,向他问计。石德知道此事厉害,怕受牵连,就向太子献策道:“丞相公孙贺父子和两位公主就是受巫蛊之事牵连而被诛杀的,如今从你的宫中掘出了木偶咒符,即使明知是栽赃陷害,但也说不清楚了。如今唯一的办法是抓住江充等人,弄清楚事实原委,再想法自救” 。太子认为江充手持皇帝诏书,不能擅自逮捕。石德劝道:“皇上卧病不能理事,奸臣一定是欺蒙于他,如此胡作非为,你若不当机立断,岂不是重蹈秦太子扶苏的覆辙吗”?太子深觉有理,就假传圣旨,征调禁军,抓住了江充。苏文等帮凶却逃到了甘泉宫。
太子下令处决了为非作歹、肆意陷害的江充,将巫师檀和烧死,并派人通报卫皇后, 还打开武库取出兵器,命人守住长乐宫门。
苏文等人逃进甘泉宫,向在此养病的武帝报告说太子已经举兵,江充已被他捉去。汉武帝虽然老病,但还算清醒,对苏文说:“太子生变,恐怕是因为江充掘出蛊毒之事,快把他找来,我要当面问清楚”。使者在苏文的授意下不敢去传唤太子,只在宫外躲避多时,兜一圈后回来向武帝复命道:“太子确实已经谋反,不仅不愿意前来,还差一点杀了我” 。
武帝大怒,命丞相刘屈氂率军抓捕太子。刘屈氂立刻发兵攻打长乐宫。太子再次慌神,又无法可想,只得再次假传圣旨赦免牢里的囚犯,再将他们武装起来,由少傅石德率领,准备迎敌。
太子和丞相刘屈氂各自督军血战三天三夜,死伤无数,血流成河,仍旧无法分出胜负。第四天,武帝得知太子矫诏,满朝文武们这才纷纷率兵帮助丞相,攻打太子,此刻坊间盛传太子举兵,形势对他十分不利。太子见情况危急,又强征长安百姓为其出战,鏖战了两昼夜,被官军击溃,太子太傅石德被杀。
太子刘据携两子乘乱逃跑。武帝听说太子,大发雷霆,他下令将守门官田仁处死,还逼杀了袒护田仁的御史暴胜,还将并未出兵协助、但和太子交好、私自受节的护军使任安腰斩。武帝还未罢手,他收了卫后的印绶,逼其上吊,卫氏一族全被诛灭,太子的嫔妃也全部被赐死,随同太子谋反的东宫将吏也全部被处死。
太子逃到湖县,藏匿在泉鸠里,那里的人们虽然收留了他,但却异常贫困,无法供养他。不想走漏了风声,地方官率兵前去捉拿他,将泉鸠里团团包围,太子见走投无路,便悬梁自缢而死。他的两个儿子(武帝之孙)和泉鸠里人奋力抵抗,全部被杀。
汉武帝虽然恼恨太子,但未必想杀掉他,见他既已被杀,两个孙子也死了,也不能再行反悔,只好照原来的许诺,厚赏了那些率军围攻泉鸠里、缉拿太子的地方官。见这么多刘姓子孙因太子巫蛊谋逆缘故被屠戮,武帝有所醒悟,他派人调查江充等人挖偶人一事,不久大白,原来是江充弄虚作假,栽赃陷害太子,为的是迎合自己。武帝暴怒,下诏将江家满门抄斩。
汉武帝晚年糊涂,其症结在于宠信方士,痴迷巫术,妄想长生不老;又兼刚愎自用,戾狠猜忌。人性的贪婪是永无靥足、十分可怕的,做了九五之尊的皇帝仍嫌不足,还想得道升仙,安享万代之福。最终被奸人利用,祸及子孙。史载,因巫蛊之祸牵累,从帝都长安到各封国以及诸郡县有数十万人被株连,其中卫氏外戚被屠戮一空, 因此案而死者多达数万人,其中有许多是刘氏子孙(有没有三万待考)。
据说,后来汉武帝对此事追悔莫及,在长安筑了一座高台纪念冤死的太子刘据,名曰“思子台”。
【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
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
的战斗力极强。
明军在其面前一度不堪一击,屡屡在掌握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情况下被其大败。
1555年,67名就从浙江一路杀到大明留都南京,“经行数千里”,及杀伤4、5000人。杀大明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横行八十多天才被剿灭。
不过,戚继光却堪称克星。
戚继光与大小百余战,无不全胜。
戚家军在浙江、福建,歼数万,且损失极小。(损失最大的林墩战斗,也只阵亡69人)
接近“零伤亡”的战绩,在今天高科技战争中不足为奇,但在冷兵器时代,却堪称奇迹。
戚继光是如何做到的呢?
"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练兵实纪.军器解》
戚继光在组建、操练时,就以追求”零伤亡“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因此,他磨砺了以”鸳鸯阵“为代表的战法,完全克制了,创造了接近“零伤亡”的奇迹。
“屠戮”明军的专门战法
要找到克制的办法,自然要先了解的特点。
在与明军作战时,能取得近乎一般的战果,在于他们给明军“定制”了战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抓住了明军的软肋。
的总体装备水平,与明军差不多,主要是长枪、倭弓、倭刀。
在日本国内的大规模战争中,长枪是最主要的兵器。
丰臣秀吉手下的猛将被称为“贱岳七本枪”,德川家康手下号称日本张飞的本多忠胜以“蜻蜓切”(长枪)闻名。
在日本国内的大规模交战中,长枪互刺,也是步兵近战最主要的。
不过,在与明军交战时,倭刀成了取胜的法宝。
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的常用战法。
1、每战前,必派出1、2个人在阵前晃荡,引诱明军开枪射箭。
2、待明军矢石火炮“空竭”,摆开“蝴蝶阵”来战。
3、一人挥扇,众人一起舞刀向空中,做势劈砍。明军举枪向上时,迅速从下砍来,杀伤明军。(以武艺优势突破明军长枪,杀入阵内)
4、杀入阵内后,“四分五裂”(小组战斗),分割明军。
5、激战正酣时,必四面伏起,突击明军阵后,使明军崩溃。(以专门的奇兵迂回)
对明军的这种战法,在日本国内战争中的常见战法是迥然不同的。
可以说,是给明军“定制”了一套战法,扬长避短,故能“吃定”明军。
“吃定”明军
的战法,克制了明军的优势,抓住了明军的软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1、抓住明军训练不足的弱点,设法化解明军火力优势。
当时的,也装备了少量的火器,但数量不多,用得也不熟练。
相比之下,明军的远程火力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早在朱元璋时,”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火器持有率10%,另有30%弓箭,远程火力比重近半。
而在成化年间,一队五十人,“弓箭手三十”,60%为弓箭手。
即便明军射击水准不行,但人数多,火力密度摆在那里,如果对射,无异于。
因此,派出少许敏捷人士,在阵前远处诱使明军浪费火力。
一见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施炮射箭,甚至不顾及射程,这是训练不足、军纪垃圾部队的常态。
据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士兵回忆,甲午战争时,日军也用这种方法来耗费清军。
看来,日本人这一套是玩出经验来了。
2、充分发挥倭刀的优势,使明军仅有的近战能力无法发挥。
倭刀,是倭人在装备上不多,甚至是仅有的优势。
倭刀长五尺,加上柄长一尺五寸,总长六尺五寸,锋利无比,且太刀为双手使用,势大力沉。
明军以长枪刺之,以刀击枪,“十数枪齐折”。
一交手,两兵一交,自己的兵器断了···不要说当事人,就是在屏幕前看电视都能感觉到一丝绝望。
倭武士从小练习刀法,其训练程度自然远远高于明军军户,因此,作势向下劈砍,明军仓皇防御,步伐灵便的顺势调整为由下劈砍。
值得注意的是:用此法,是在一人挥扇后,“众皆舞刀而起”,是标准化动作,而并非个人临场发挥。
明军知道“倭法”,但就是防不住,只能说是技不如人了。
3、以小组作战,克制明军兵力优势。
明军兵力往往远大于。
可是,明军最小的战术单元“队”却有五十人。
这要是在平原结阵抗击骑兵冲击或许很合适,但在水网纵横,地形狭窄的浙江、福建沿海就笨重无比了。
“四分五裂”,以小作战单元插入明中,完成对明军的分割,明军的基本战术单元被打乱,任何战术通通无法发挥了,胆小的要崩溃,胆大的也只能人自为战。
4、以“伏兵”出明军阵后,引发明军总崩溃。
尽管已经瓦解了明军的“队”,但明军毕竟兵力多。
如果不能在更大范围瓦解明军,明军后援不断投入,陷入消耗战,那对一点好处都没有。
因此,组织了“伏兵”、“奇兵”,找准时机,迂回明军薄弱环节,引发明军总崩溃。
倭人以针对性战术,充分发挥个人武艺和倭刀的优势,“吃定”明军,使本就士气低落、训练不足的明军有力使不上,不断崩溃。
后人都以此讥讽明军军户的。
其实,对普通士兵而言,即或有血性,在被对手限制后,恐怕也为力了。
只有找到限制的办法,才能真正打击。
戚继光办法1:以兵器配合,化解对倭刀的恐惧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如果对倭刀没有办法,每次一交手,兵器被人砍断,手无寸铁,谈论任何战术都是扯淡。
只有找到化解倭刀威胁,士兵才能“立稳脚”,才可能施展技术、战术。
因此,明军的有识之士很早就开始寻找以兵器配合压制其个人武艺的办法。
唐顺之就曾提出“鸳鸯阵”的雏形(鸳鸯阵并非戚继光“原创”),即:五人为伍,伍长在前执长牌,身后为狼筅二名,狼筅后为长枪二名。
戚继光继承和发展了唐顺之的阵法,但保留了以长牌、狼筅为“不可胜”的基本装备。
长牌防御面积大,上攻也好下攻也好,都难以逾越。
狼筅长一丈五六尺,加上枝垭,直径大约二尺,既能阻止敌人靠近,又不妨碍己方长枪刺杀。
倭刀虽锋利,但砍在枝垭上锐力被化解,无需分心格挡防守的明军可以专心刺杀。
以长牌、狼筅,根本近不得身,难以施展其刀法,明军能够站稳脚跟,给敌打击。
戚继光办法2:以兵器分工,使个人武艺的优势无法施展。
要让明军整体的个人武艺迅速超过,是不现实的。
不过,通过分工,“人尽其才”,明军的战斗力是可以胜过的。
戚继光的“鸳鸯阵”,通过分工配合,“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的武器,降低了格斗难度。
长牌手可以“无甚花法”,只要又胆有力,就可以举着长牌保护兄弟们。所以选用年力稍大的人。(稳重、勇敢)
藤牌比较小、灵便,需要年少敏捷,手足还没有僵硬的人使用。
狼筅枝干繁重,由年力大的老成之人使用。(防御性武器多偏年纪稍大者使用)
长枪是主要杀敌武器,还是需要相当武艺基础、格斗经验的人,一般用30岁左右的“精壮好汉”。
短兵“稍次长枪”,也需要精悍之人。
最后一位伙兵,负责埋锅造饭的···会做饭就好···
正因如此,戚继光在组建戚家军时,可以招募义乌壮士。
他们虽然缺乏军事训练,但团结,不怕死,身体强壮,性格朴实,更没有军户的不良习气,可以更好执行战术。
戚继光办法3:以“结构化小组”对“分散化小组”,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前文说到,明军传统一队为50人,笨重无比,以小组“四分五裂”之,使明军基本作战单元无法执行战术。
戚继光的“鸳鸯阵”,基本单位以12人为一队(含队长1人,伙兵1人)。
根据作战需要,“鸳鸯阵”还可以再分合。
“鸳鸯阵”可变为“三才阵”。
“鸳鸯阵”由对称的两伍构成,根据作战需要,每伍可以分成各自的战斗小组,形成“小三才阵”。
如果“四分五裂之”,渗入明军中,“鸳鸯阵”每伍分成各自的战斗小组。即左右各跟一长枪,一牌、一钯再外侧护卫长枪。两个纵队变成各自保护背部的两个横队,继续以兵器配合的“机构化小组”打击渗入的。
同时,为了更好的进攻,“鸳鸯阵”又可变成“大三才阵”。
即队长居中,边上两支狼筅,后面两钯,组成进退有据的“阵脚”,两侧由两长枪和一牌组成攻击分队,作为奇兵,由两侧杀伤敌军。
因此,如果渗入各“鸳鸯阵”之中,他们会发现:戚家军仍然是配合严明的打击组织。依然近又近不得,防又防不住,一筹莫展。
戚继光办法4:以“一头两翼一尾阵”,“玩死”
“鸳鸯阵”,只是戚家军的基本战斗小队,这是戚家军能打击的根本。
但是,要让各个小队形成合力,并配合其他兵种(如火器),还需要更高层面的组织。
戚继光一改明军传统的“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的编制,主将下辖五营(前、后、左、右、中),只有4000余人,每营800余人,每大哨200余人,每哨不足50人,每队12人。
交战时,哨、官、总列“一头两翼一尾阵”。
此阵成对称的菱形,任何部分都可为头,因此,无论从哪里打来,戚家军能同样应对,解决了“立稳脚根”的问题。
开战后,远程火力不再如当初的军户一样一顿乱来,而是有纪律射击:百步时,由鸟铳手开火,五六十步时,由弓弩手射击。
如此,明军火器、远射武器的优势得以充分施展,接近前已给敌相当打击。
敌人接近后,戚家军前敌鸳鸯阵分为两层,依次上前厮杀,既保存体力,利于持久,又避免全部被敌牵制,保证能够应付意外。
同时,两翼伏兵,看准时机,以“人少易出”的“三才阵”攻击的侧翼、背部。
以前杀入阵内,就可以形成对明军的分割,此时如果再杀入,就是自投罗网,被明军分割包围了。
可以说,戚家军的战法,完全限制了个人武艺的发挥,倭刀虽锋利却根本使不上力,而明军可以凭借火力优势、组织优势,给敌致命杀伤!
以“规范化”,粉碎小计谋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诈败。
通过退却,诱使明军追击,等到明军在追击中进入不利地形或队形混乱,再以个人武艺反击。
这一招曾让戚家军吃亏过。
林墩之战中,因向导通敌,戚家军被带入不利地形,无法展开队形,阵亡69人。
痛定思痛,戚继光总结经验,总结出“战胜追贼防伏之法”,规范追击纪律,凡遇到可疑地形,留兵搜索,大部队继续追击,不做停留,既防止中伏(伏击“善抄我后),又不浪费机会。
如此,戚家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从容应对。
因此,戚家军屡屡能以极小的代价重创!
典型战例:上峰岭战斗
面对戚家军,什么办法都不好使,戚家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极小代价歼灭。
上峰岭战斗,就是典型例子。
当时,2000余人在大田镇劫掠,而戚继光因部队分驻各处,身边只有1500余人,敌众我寡。
戚继光激励将士,毅然救援。
劫掠得收获多,见戚继光到来,不想惹,转移,准备犯仙居。
戚继光料必经上峰山,遂率军先敌抵达上峰山。
待冒雨从山路成单列队形经过此山时,戚家军鸟铳齐发,以”一头两翼双尾阵“,居高临下,攻击。(山地伏击战中能施展此阵,足见此阵适应性之强)
败走,退到北面小山顽抗。
占据的小山,是上界岭,”峻削如柱,顶虽横广,旁止一径可通,非攀援鱼贯,则必失步“。
可以说,所据天险,是很难搞的。
你只能攀爬上去,过程中没有反击能力,而可以居高临下攻击你。
一般情况下,就算攻方能取胜,也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
可是,戚家军“覆楯仰击,夹以长矛”。用长盾防御的砍杀,以长枪刺杀,顺利登山,一举歼敌。
一般作战,士兵又要攀爬,又要防守,又要反击,没有4、5支手根本就是找死。
但是,戚家军原本就是配合紧密的团队作战单位,攻者专心负责攻,守者专门负责守,哨官专心指挥。
前方大盾足以抗击倭人的砍杀,后面长枪足以完成对倭人的刺杀。
因此,即便占据绝对地利,在戚家军面前,再是一身武艺,仍然是攻又攻不成,守又守不住。
未被歼灭的攀山而下,奔走水路。
戚家军船只迅速追上,围住,以火铳攻击,全歼!
如果说单纯在陆上还能还手,此时,只有被歼,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了!
此战,戚家军的压倒性胜利,使不敢再犯浙江,此后作战转移到福建地区。
当时,大明与总体装备水平相当。
双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不足之处,基本上是各有千秋。
找到了明军的软肋,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使明军的火器优势、人数优势无法发挥,训练不足、士气低落的劣势得以放大,故能以极少人数屡破明军,横行无忌。
戚继光则创造性的发展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鸳鸯阵,攻守结合,人尽其材,使善于格斗的无计可施,使锋利的倭刀无从施展;一头两翼一尾阵,使始终三面受敌,故能屡屡以极小伤亡歼灭。
决定胜负的,是人。
除了《孙子兵法》大家还知道《孙膑兵法》吗
当然有。最早记载孙膑兵法的是《史记》,到了隋朝,就再也不见有记载。因此,许多人认为《孙膑兵法》其实就是《孙子兵法》。
事情的转折是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竹简本《孙膑兵法》。这使这部失传已久的兵书得以重见天日。自此,人们再也没有了怀疑。
《孙膑兵法》的出土,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后来,围绕这部书,还发生了一系列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