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让和珅下跪磕头的金大烟袋,到底是什么人物
我大概琢磨了一下金大烟袋的身份,如果和珅是正红旗出身,除非见着旗主必须要下跪,但金大烟袋给人的感觉好像又不是旗主,因为像八旗旗主这种级别的人物,平常出门上个街也不会深居简出,都有侍卫和排场,那看来只有一种可能性:
金大烟袋祖上是正红旗旗主,他属于世袭罔替的旗主爵位,但正红旗等八旗爵位,在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已不如大清初期的地位,尤其是到清朝后期,从上到下都已经没有实权,所以才出现了另一幕:
和珅刚见着金大烟袋的时候,他其实并没有直接下跪。
因为和珅的品级已经属于顶天高的大臣,就算见着王爷他如果只打招呼,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和珅见着金大烟袋,并没有当场行礼,因为他觉得对方顶多只是个旗人,而且还不是亲王这类皇亲国戚,而金大烟袋也是因为这一点很生气,才说:
“老人没有给你说过旗里的事?见到老主子该怎么着,都忘了?”
金大烟袋口中的“旗里的事儿”,说的其实就是正红旗的规矩,见着旗主,即使你是顶天大的官儿,但只要你是旗人,就必须下跪请安。
果然,听了这句话,聪明如和珅,立马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赶紧请安磕头,金大烟袋接着又说,自己是“八旗之后”,论辈分比乾隆皇帝还要高两辈,如果这话是真的,那他的身份更值得琢磨了。
首先咱们来看八旗之后,打从努尔哈赤建立起八旗制度,这八旗就为打下清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马之功,起初只有四个旗,分别为:
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
而每一旗都管理各自旗内的事务与军机,作战时率兵打仗,指挥,而各旗内泾渭分明,互不干涉,各旗人只服从旗主命令,其他旗主则无权管理他旗旗人。
打比方说,如果张三是正黄旗,那么他只听正黄旗旗主的命令,如果正白旗的旗主想命令他办点事儿,张三完全可以直接拒绝。
后来随着努尔哈赤的逐渐兵强马壮,人员越来越多,又发展出另外四旗,分别为:
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
于此,才形成了最终的八旗制度。
清朝初期,由于这八旗为满清开国功臣,所以权力很大,尤其是在顺治康熙时期,甚至一度能威胁到皇权,后来雍正皇帝深觉八旗旗力过大,便建立了军机处,负责满清的全部军务,到此旗主的权力才被削弱,皇权才得以真正巩固。
与此同时,旗主属于世袭罔替,打比方说张三是正红旗旗主,那么等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就成为新一任旗主,统领正红旗上下事务,这条原则同时还用于旗人,打比方李四是正白旗人,那么他的子子孙孙也都属于正白旗。
除非旗主犯罪,皇帝有权剥夺其爵位外,通常情况下旗主甚至能够参与议政,直到乾隆皇帝完善了军机处,才彻底取代了八旗旗主议政的权力,到了乾隆执政的晚期,八旗旗主基本上已经手无实权,而只有头顶虚衔。
捋清楚这些,金大烟袋的身份也就水落石出了,他既然说自己是八旗子弟,且辈分比乾隆还要高两辈,同时再结合和珅的反应来看,此人应该是正红旗旗主,所以和珅反应过来以后,当即下跪行礼。
但再看金大烟袋的排场和出行,再结合和珅所处的年代,正是乾隆帝对军机处完善,取缔了八旗旗主手中的权力之后,所以这个正红旗主金大烟袋,应是世袭的旗主,手中并无实权,所以和珅也仅仅是行礼,表现出恭敬的态度,而其实并没有把这位旗主正儿八经的放在眼里,要如果是当年开国的八旗旗主,那和珅得低头趴在地上,连大气儿都不敢喘一个,更别说笑着站起来了。
总结来说,宣称自己为“八旗之后”的金大烟袋,就是正儿八经的正红旗人,同时和珅给他下跪,说明了他的地位,应是正红旗旗主,祖上即是开国功臣,军机处成立后,旗主再无实权,就此不问政事,但既然是开国功臣之后,依然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每月皆可令朝廷俸禄,即使整天啥事儿都不干,光玩,也没人敢管他。
再说直白点儿,他就类似于咱们国家之前整治过的那类人,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
子弟,吃空饷的。
这下大家懂了吧?
——————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当甲午战争战败的阴云席卷大清朝廷,落魄的光绪帝此时已失去了方向,然而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伯父——恭亲王奕欣。光绪帝来到他的床前,轻轻地问道:“恭王以为,翁同龢如何?”恭亲王闻后老泪纵横,托起病重的身躯,攒足了气力对光绪帝说到: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人!……
翁同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所做作为该如何评价?
“刚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设
话说,江南的翁家,可是晚清时期典型的名门望族,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就曾是咸丰和同治的老师,翁同龢也没有给父亲丢脸,咸丰6年考中了状元。
在自身的努力和父亲的提携下一路高歌,先后担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直至进入朝廷决策的中枢位置。担任同治,光绪的老师,让他成为光绪身边最近的权臣,行宰相之职。
翁同龢给自己一步步建立起“刚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设。在担任刑部要职期间,顶着地方官僚权贵的压力,将震惊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翻案成功;任军机大臣期间,严肃处理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在中法越南交涉案上维护了朝廷的利益。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当时朝堂上下的一致认可,甚至光绪帝都认为他是大清之楷模,朝廷之典范。
然而,当大清的国运被外来势力摧残,变的风雨摇摆时,当朝廷需要变革另觅生路时,翁同龢,这位咸丰年间的状元,却表现出了他的迂腐,甚至自私,将自己之前经营起来的能臣、正臣人设全部撕毁。
人设崩塌之——掣肘海军建设
1888年12月17日,在慈禧太后的鼎力支持下,由李鸿章主持,海军衙门编写章程,将前后购买与自产的22艘大小军舰和各类辅助舰船正式统一编建,成立了当时大清唯一的常备海军,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为此,清廷拟定每年以400万两的经费予以海军的开支建设。
令人惊愕的是,自成立开始北洋海军再无添置一舰一船,未购一炮一弹!而当时处于劣势的日本海军却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下,不断购置军舰,提升海军实力。
那北洋海军的军费都到了哪里?有人说是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3000万两经费修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无经费发展……
这未免言过其实!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实乃事实,但并不是全从海军经费中扣除,而是从中央到十八省各行分担,当然,海军的经费也不能例外。按照1889年海军衙门会办、庆郡王的奏折记载:“以今岁而论,每年交拨三十万两工程处应用颐和园,”以此可推断,北洋海军按理每年还能拿到朝廷拨款370万两,5年时间可得1850万两之多,这些钱足够再添一支北洋海军了!
那为什么朝廷的拨款依旧不能到达?因为,掌管户部这个钱箱子的人,翁同龢,不想给。
人设崩塌之——看不清大局,外带“公报私仇”
翁同龢的理由是:海军建制已成规模,每年耗银巨大实乃饷力受挫。说白了就是没钱。
这个理由还算中肯。因为1887年黄河发生过大决堤,数百万人受灾,当时翁同龢尽到了户部尚书的职责——施行一系列节省开支举措(慈禧太后同意),筹措900万两支援受灾地区。而这其中就有一条:暂时限制海军外购军火。也正因这一条,成为日后翁同龢卡住北洋海军喉咙的死穴;但在同治皇帝大婚、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寿诞,建颐和园这些方面,翁同龢倒是看得很清楚,大操大办奢靡至极。前后一对比不难看出,尽管当时国库存银稀薄,但还是可以支撑部分北洋海军的开支。
翁同龢之所以对北洋海军处处掣肘,是因为他和李鸿章处在政见的对立面——翁同龢是“帝党”集团的代表,而李鸿章的背后却是“后党”。当慈禧太后决定将权利交由光绪皇帝,自己回颐和园颐养天年时,翁同龢便明白,这是他权利得以最大化的时机,也是削弱以李鸿章为首的后党集团的绝佳时机。同时也能了结他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
(李鸿章当初写犀利文章,致使光绪将犯了法的翁同书流放,翁心存也因此郁郁而终,翁同龢至此与李鸿章结下恩怨。)
就此,翁同龢抛弃了朝廷给予他的责任,向着权利、党争的深渊而去。
人设崩塌之——立清流之名,行结党营私
很不幸,翁同龢在追逐权利中,慢慢走上了东林党的老路——高举仁义道德,立清流形象,背后却干着结党营私,网罗言官的勾当。翁同龢逐渐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强硬的政治主张,他们在面对外交关系和异己的问题上保持异常的统一。
当日军无理由地挑起战争,李鸿章主张借助外国势力调停,以和为主时,翁同龢集团迅速站了出来,将矛盾转移到了北洋海军身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朝廷耗巨资养海军,为的就是今天!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连东夷小国都无可奈何,大清颜面何在?李鸿章不敢一战,真乃朝廷之耻!辜负圣恩……
一时之间,朝廷内外都觉得李鸿章怯战,认为李鸿章将北洋海军视为自己的财产等。一件对外的国事,转变为内部的权利之争。奈何翁同龢会对光绪说出这样的话:“李鸿章如果能打赢,乃是朝廷之福,皇上之福;如果李鸿章输了,则治李鸿章督军不利之罪……”
这时候的翁同龢,已经被权利蒙蔽了双眼,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该以国家利益为重,更应该摆正心态与认识,北洋海军是朝廷的海军,不是李鸿章的私人武装,如果一旦受损,虽说能直接扳倒李鸿章,但却给大清留下了致命危机。
人设崩塌之——为排异己,朝局不顾
或许,翁同龢最丑陋的嘴脸是在甲午战争战败后。当日本指名道姓要李鸿章赴日本签署协议,在临行前,光绪帝问李鸿章“如何与日本议和”时,李鸿章难为地回答道:“割地之说不敢担承,假如占地索银,亦殊难措,户部恐无此款。”翁同龢此时接过话茬:“但得办到不割地,则多偿当努力。”
什么意思?只要能不赔地,要多少钱户部都给你筹齐喽。
当初李鸿章请求户部拨款北洋水师建设,翁以饷力受挫为由断然拒绝。而现在落得丧权辱国时,却有骨气说出“钱没问题”的保证,奸人嘴脸真是暴露无疑。如果在当初,不以权党之争为主,不以家族恩怨为主,加强国之海防,将个人恩怨与抛弃,全力辅佐大厦将倾的大清,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但却能在后世留有清誉,让后人瞻仰。
总结:
或许,在翁同龢的心里并没有奸臣之心,但却行着奸臣之实;虽身居高位,但却家国不分。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作为朝廷重臣,怀柔家国天下的慷慨情怀,更没有那种摒弃前嫌,为国献力的高尚精神。纵观翁的一生,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奸臣”有些言过,“误国之臣”些许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