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解释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宋刘攽《九日》:“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⑸愁余:使我发愁。《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⑹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2-5]
白话译文
逐句
全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6]
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 ,“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 ,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 》:“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 ,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无此可能。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尤要者,应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当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必此人当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浮舟海上。此诚南宋出存亡危急之秋。故当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 ”,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7]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7]
名家点评
明·卓人月:“忠愤之气,拂拂指端。”(《词统》卷五)[8]
明·沈际飞:无数山水,无数悲愤。伊文公云:若朝廷赏罚明,此等人皆可用。(《草堂诗馀正集》卷一)[8]
清·宋翔凤:《庆元党禁》云:嘉泰四年,辛弃疾入见,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侂胄大喜,遂决意开边。则稼轩先以韩为可倚,后有书江西造口壁一词。鹤林玉露言:“山深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则固悔其轻言。然稼轩之情,可谓忠义激发矣。(《乐府余论》)[8]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此词寓意,《鹤林玉露》言之最当。[8]
清·周济:借水怨山。
人类的起源是怎样的
人类的起源指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渊源,人类如何起源,历来争论很多,譬如鱼类演化说、生物进化论等。
其中一个假说就是: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演化而来的。这种棘鱼属的原始鲨鱼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另一个假说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远古时候,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亦人亦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扩展资料
神话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么样的神。
李世民是还是野心篡位
李世民是,还是野心篡位?“玄武门之变”的究竟是如何?
我认为两者都有,,然后夺嫡上位,思虑周全一招致胜,既维护了李世民的名誉,又满足了他的政治野心,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李世民发动是的,这点毋庸置疑,因为他在发动前,太子党为了除掉他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
唐高祖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李建成招募士兵两千多人,驻守在东宫长林门,号称“长林兵”。
这时候李建成已经有了要对付李世民的想法,且齐王李元吉也一直劝说他,赶紧把李世民除掉,他愿意效劳。
不过李建成优柔寡断,一直拿不定主意。
李世民曾跟随高祖皇帝去齐王府,李元吉将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借此机会刺杀李世民,可是被李建成制止了。
可见,如果不是非杀不可,李建成也是不想除掉李世民的。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宽厚仁爱的李建成采取之后的行动呢?
功高震主。
不管是当前,还是以后李建成做了皇帝,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现在不除,早晚要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李建成和李世民矛盾永远无法调和。
高祖在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主意,高祖曾说:
如果大事成功,那么天下都是你带来的,应该立你为太子。
高祖说这样的话,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李建成来说李世民的存在本身就成了威胁。
一旦李世民什么时候头脑发热,要高祖兑现诺言,那李建成就尴尬了。
再者,大唐建立后,李世民不停在外征战,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这些割据势力的平定,都有李世民的功劳。
高祖封他为秦王,已经是最高的荣誉了,因为已经没什么更高的爵位给他了。
对于太子之位,自古都是立嫡立长,只要李建成不犯什么错,是不能废掉他的。
所以,当时三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高祖就算再喜欢李世民,觉得李世民再比李建成适合太子之位,他也不能采取什么措施,因为没有正当理由。
而李世民再怎么想夺嫡,他也不能行动,也是因为没有正当理由,一旦意气用事,那他就是作乱。
只要被认定是作乱,军功再高,就算做了皇帝,也不会留下好名声。
而对于李建成来说,李世民这个人不除掉,那他这辈子都别想睡安稳觉了。
李世民的军功是压在李建成头上的一座山,对于这个随时随地都能取代他的人,李建成当然是想早点除掉他。
李建成先按捺不住,他招募“长林兵”后又让曾经的东宫警卫杨文干募集士兵,高祖知道后特别生气,把他叫去臭骂。
杨文干,这时候李建成仁慈、优柔寡断的毛病又犯了,他去向高祖请罪。
李建成事情还没干,就先认怂了。
之后他又给李世民下毒,没能毒死李世民,诬陷李世民的亲信,但也没能把李世民扳倒。上天已经给李建成太多次机会了,可是他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但凡他像李世民那样,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也不会有什么玄武门了。
而对于李世民来说,李建成做的这一切,正好给了他发动的正当理由。
二、夺嫡得帝位,一招致胜满足野心
说篡位我是不认同的,因为李世民的皇位是高祖禅让给他,不能污名化说是“篡位”,太不地道了。
但要说李世民是个善良之辈,我更不认同。
因为他诛杀他那两个倒霉兄弟时,下手是真的“稳、准、狠”,如果不是他心里早就下定决心要下死手,不给他们留性命,就不会那么干脆利落地杀死他们。
要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为了自保,估计三岁小孩都不信。
玄武门前,正好突厥几万骑兵驻扎黄河以南,进入边塞,包围乌城,李建成借这个机会推荐李元吉去北征,然后掌控,意图在出发前除掉李世民。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没有其他目的前提下,只要告发他们,把他们控制起来交给唐高祖处理就行了。
为什么要在太子党事情没有发动,也没有经过调查,没有得到高祖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取他们性命?
很显然,自保是李世民维护名誉的借口,而夺嫡才是隐藏在这场下的终极目标。
只有除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才万无一失,但凡两人活着,都会有无穷的麻烦,李世民都会背上得位不正的骂名。
但凡人活着,李世民就都是夺嫡,只有人死了,就随他怎么说了。
胜者为王,历史也由胜利者书写。
李世民的野心,在玄武门之变中彻底暴露出来。
他杀死俩兄弟后,唐高祖立他为太子,世界安静了,没人和他争了,就连唐高祖都怕他了,急忙把皇帝的位子也给他腾了出来。
其实,就算没有玄武门,也会有其他,按照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那无法调和的矛盾来看,他们早晚要你死我活。
就算李渊死后,李建成做了皇帝,李世民和李建成还是要你死我活。
而那时候李世民想要夺皇位就难了,因为那时候就真的是篡位了。
李建成错就错在耐不住性子,要对李世民出手,但凡他一直熬着,等坐上皇位,那李世民想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没那么简单了。
因为那时候,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是名正言顺,而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就是篡位、是谋逆。
李世民高明就高明在抓准时间,一招致胜永除后患,用一次解决了除掉对手、夺嫡成功,让高祖禅位这三件事。
这样的操作,不得不让人心服口服地称赞一句:“漂亮!”
中西方的人类的起源的神话传说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 (NU) 』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晚一点的说法则指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如纽西兰神话说人是天神滴奇 (TIKI) 用红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亚人也这样说;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慧。北美洲西部的迈都族印第安人认为当初『大地开创者』创造树木鸟兽之后,说『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红色泥土搀水,做成一男一女。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话说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於是给他起名为『人』。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继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於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时,他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於是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的增多了。圣经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记载在旧约的创世纪之中。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 在女娲和上帝造人的神话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都按着他们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见女娲和上帝的长相和人相似。不同之处在於圣经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