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和黄蓉如何死的
襄阳城破,郭靖和黄蓉是怎么死的呢?
小哥开一下脑洞,续写一篇,欢迎大家品鉴!
(接上篇悟空问答文章内容!)
上一篇文章讲到黄蓉见城外的郭靖等人形势危机,开襄阳城西门从里面带人杀出,乱了蒙古军阵脚,两相呼应,大败蒙古,那么,郭靖能不能成功率领大家进城呢?
小哥继续吹!
话说郭靖等人遥遥看见黄蓉等在蒙古军后方厮杀,顿时精神一振,大家奋力向前,郭靖内力深厚,快速杀入蒙古军阵中,施展降龙十八掌左冲右突,一时间死伤无数,蒙古铁弓手再也无法发挥功效,纷纷策马乱奔,一时间蒙古军大乱,郭靖在前开路,众武林高手随后呼应,一起往黄蓉所带领的人马处回合。
但是蒙古人毕竟征战四方,以骁勇著称于世,待得郭靖黄蓉会和之后,这些蒙古军迅速调整队形,将这些江湖高手又团团围困了起来,纵然郭靖神勇无比,但蒙古军士实在太多,因此他虽然百方照顾,但仍是鞭长莫及,仍有部分江湖高手丧生,而蒙古军号角长鸣,调兵遣将,阵法分明,让众人突围的难度更加加重,形势更加危机。
就在郭靖心焦如焚的时候,只听见襄阳城上鼓声大响,襄阳城西门大开,一队宋军将士杀了出来,为首的正是襄阳城守将吕文焕手下的第一高手常威,此人身高马大,颇有一些拳脚功夫。
如此一来,战场形势又发生了逆转,宋军将士虽然都是没有什么武功的平常士兵,但是胜在人多,这样一,场上形式登时大转,蒙古军纵然是身经百战的强兵,但是也经不住战场如此多的变数,况守护襄阳城的宋军将士因多次和蒙古军作战,经验丰富,作战勇猛,比之蒙古军也不差多少,所以郭靖等人迅速来到城西门,守城将士打开城门,众将士鱼贯而入,郭靖断后,待得众人都进入城门,郭靖且战且退,到得城门,见城门外再无宋人,也不再顾忌,降龙十八掌大开大合,瞬间便击杀了几十名骁勇的蒙古士兵。
襄阳军和蒙古人交战多年,蒙古人都知道郭靖的勇猛,大家都是血肉之躯,谁又是不怕死的人呢?因此大家踌躇不前,虽然大声呼喝,就是无人敢上来挑战郭靖。
“呜呜呜”“呜呜呜”,伴随着长长的号角声,蒙古军居然退兵了,城上宋军见此情况,呐喊声雷动,郭靖大踏步走入城门,早有黄蓉等在里面等待,大家交谈了几句,常威靠近郭靖,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后,郭靖就转身和众江湖人士打了个招呼,对黄蓉说吕文焕有事商议,就随常威往将军府去了。
《元史·亦思马因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根据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蒙古军久围襄阳城不能破的时候,蒙古军调集回回炮来到襄阳城,置于东南角,最终摧毁了襄阳城。
郭靖快步来到将军府,吕文焕早已端坐于正堂,两人经过多年交往,彼此早以深知,此前吕文焕胆小如鼠,但是眼见了郭靖率领江湖人士多次击杀蒙古军,吕文焕被这些江湖豪杰所触动,性格也变的刚毅起来。
“郭大侠,据探子报,蒙古人要大规模攻城了,这次忽必烈可汗亲自督战,他调集多方,志在必得,郭大侠,这次咱们只怕是守不住了。”吕文焕心情低落,无奈的说道。
“吕将军,蒙古人虽然勇猛,但我宋军将士也不惧他,何况我襄阳城城厚石坚,他蒙古人要攻破我们,也没有那么容易,如今城内人上下一心,只要我们再坚守数日,相信朝廷会派人救援的。”郭靖深知这只是安慰自己的话,朝廷昏晕,要是他们想要救援襄阳,早就救了,如今襄阳城被困数年,也不见朝廷救援一二。
“郭大侠,你有所不为,现如今我们城内最缺的,不是守城将士,而是粮食啊,再者,听闻蒙古人此次调集西征人马,其中就有一个善于使炮的人,我襄阳城虽坚固,但是只怕蒙古人炮火强盛啊”吕文焕说到此处,神情颇为绝望。
“吕将军,既然蒙古鞑子此次全力而来,那我们也当全力以赴,所有守城器物当全力施展。”郭靖果决的说道。
“嗯”,吕文焕沉重的应了一声,两人都知道城内的情况,也都抱了决一死战的决心。
郭靖告别吕文焕回家不久,就接到消息,全城动员,准备守城事宜,襄阳城经年被围,投石奇缺,襄阳城街道上铺路的巨石都被用尽,大宋武士赖以杀敌的强弩铁箭也所剩不多,因此襄阳城不单单缺粮食,是什么都缺。
此刻的襄阳城,犹如悬崖边的石子,仿佛一丝轻风就足以将它推入万丈悬崖。
1259年,忽必烈亲征中原,围攻襄阳城。
忽必烈此前一直在西征,他久闻襄阳城易守难攻,当年蒙哥汗更是在襄阳城大战中殒命,所以他在安排好西征军军务后,调集,前来襄阳城一探究竟,誓要攻破襄阳城,而此次调集的里面,有伊尔汗国的阿拉伯、波斯,有钦察汗国的阿速军、罗斯军以及欧洲的骑士,同时还有察合台汗国的突厥、花拉子模军团。
最为关键的,忽必烈带来了回回炮,这种西征军攻城掠地,攻无不克的利器。
是年九月,忽必烈大军抵达襄阳城,开始了大规模围城之战。
蒙古军选取襄阳城城墙较为低矮的东南角,安置回回炮,大肆破坏城墙,宋军被这种杀伤力巨大的机械所震撼,吕文焕和郭靖计议,回回炮威力巨大,如此攻打几日,蒙古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够破坏襄阳城城墙,依蒙古人的行径,必然会屠城,一念至此,两人心里更是忧急,商议再三,郭靖决定带人出城,损坏蒙古人回回炮,以期能让破城之日晚晚点,毕竟全城百姓众多。
当夜丑时,郭靖从军中挑选身强体壮的军士,和江湖高手共两百多人,常威率5000士兵策应,大家吃了一顿饱饭,开城门,杀向蒙古人的回回炮。
忽必烈不愧一世枭雄,他将回回炮安置在襄阳城东南方位,一方面是此处城墙较低,但是实际原因是此地开阔,便于蒙古骑兵奔驰,同时他在东城门和南城门安置重兵,一旦有人破坏回回炮,则两军人马迅集,定让来人命丧黄泉。
郭靖等人迅速杀向回回炮,守护回回炮的蒙古军见到宋军杀来,立马调集弓箭手进行猛烈的射击,郭靖等人被阻,至此当口,蒙古军东、南两个大营的将士迅速集结,但他们只是远远的围着,只以弓箭攒射,骑兵并不进攻。
郭靖黄蓉多次突围,但是守护回回炮的弓箭手都是忽必烈亲自挑选的善射之人,威力不可小嘘,郭靖等人被密集如雨的弓箭一步步逼退,死伤无数,待众人退至城墙下面,蒙古人忽然停止了射击,整个蒙古军团瞬间安静了下来,战场上除了宋军伤残士兵的外,再没有其他声音,郭靖放眼望去,活下来的人,已经不足五百,他仗着内功深厚,还未受伤,但是刚才为了尽可能多的遮挡射来的弓箭,保护那些武功低微的人,内力消耗很大,黄蓉紧紧跟在郭靖的后面,一根特制的竹棒漫天飞舞,打落弓箭无数,但她内功远不如郭靖,此刻也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而其他人,除了几位功夫高的,大多都或多或少受了伤。
城墙上的人早已放下绳索,准备拉下面的人上去,但是因为受伤人伤势严重,因此半天也没拉上去几人。
“嗡”“嗡嗡”“嗡嗡嗡”,伴随着沉重的号声,只见围在郭靖等人面前的大军分三处裂开,三条分开的通道呈三个相等距离的方位,通道尽处,是一台台弩车。
弩车也是蒙古人西征的重要武器,面对西方重骑士军团,蒙古军多以此弩车将其阵形大乱并破之,弩箭为特质铁箭,箭柄长一丈有余,射程足有1500步之远。
而郭靖等人距弩车的距离,不过五百多步。
“嗡”……“嗡”……“嗡”,三声长号响毕,郭靖只听前面咔的一声,一只状若长枪的物件直接迎面破风飞来,其势快若奔雷,郭靖浑身内功迅速游走,在电花火石只见,一手攥住飞来的弓箭箭头,但此弓箭去势甚猛,郭靖的身体止不住后退了三步方才停下,而刚刚一击,也让他内功稍一停滞,此刻气血翻涌,众人见郭靖尚且如此,心下更是大惊,因为在他们眼里,郭靖真如神人一般,那想敌人的箭驽如此厉害。
就在众人心惊不已的时候,远处传来了“咔”“咔”“咔”的声音,只听蒙古军四个通道咔咔声此起彼伏。
随之而来的,是和刚才一般大小的漫天弩箭,城下的宋军立刻被射杀无数,而郭靖为了庇护黄蓉,胳膊也中了一箭,幸好他有左右互搏术,尚且可以凭借另一只手勉强拨去射来的弓箭。一呼一息后,弩箭停,郭靖向后面一扫,此刻还活着的,不过十几人而已,并且大家都受伤极重,大部分被弩箭射穿了胳膊或者大腿,惨不忍睹,城墙上面的军士见此情景,早就急红了眼,扯动弓弦,奋力远射,奈何距离蒙古军距离实在太远,射杀过去也不过是浪费弓箭罢了。
郭靖和黄蓉见此,两人心灵相通,郭靖在前,手握一只弩箭,黄蓉在后面,紧紧的抱着郭靖,他们都知道,今天生还无望,回想镇守襄阳数十年,两人问心无愧。
“蓉儿,你怪我吗?”郭靖问黄蓉,他的另一只胳膊虽然点了穴道止血,但是依然血流不止,蒙古军床弩威力实在太大了,远非凡胎可能抗衡。
“靖哥哥,你说的那里的话,我几时怪过你?只不过我有点想芙儿、襄儿和破虏。”黄蓉紧紧抱着郭靖,声音哽咽着说到。
“我也想他们,这几年忙于军务,都没有好好教导他们,蓉儿,我是不是做的很差。”郭靖自责的说道。
“不,靖哥哥,你做的很好,你告诉他们,何为忠君爱国,何为民族大义,何为家国天下。”黄蓉急切说到。
“唉,皇帝昏晕,奸臣当道,我的名字是郭靖,我的祖上和杨康的祖上是世交,父辈为我们两个取这样的名字,就是要激励我们勿忘靖康之耻,所以我镇守襄阳城,虽然能力有限,但鞠躬尽瘁,我活着,决不让鞑子踏进襄阳城一步,绝不丢失襄阳城一块土地。”郭靖凛然说到。
“好好好,靖哥哥说的好,国之疆土,寸土必争。”黄蓉被郭靖的言语感动,一连说了三个好。
“嗡”……“嗡”……“嗡”……三声低沉的号角响起,黄蓉知道号角终会响起,但是,这也来的,她又加一份力紧紧抱了郭靖,偷眼看她的靖哥哥,此刻郭靖虽然满脸鲜血,但是在黄蓉的心中,郭靖依然那么帅气。
咔……咔咔……啦啦啦咔咔,伴随着这催命的声音,又一轮弩箭破空而至,郭靖还想奋力拨掉飞来的弩箭,奈何气力不继。
“靖哥哥,我爱你”,黄蓉大声喊完这句话,一只弩箭直射郭靖胸口,瞬间洞穿郭靖和黄蓉的身体,弩箭去势不消,触及城墙,尚且入墙数寸。
郭靖还未倒下,三个方向的弩箭却不留情,瞬间又飞来数枝,他们如炮弹一般带着郭靖黄蓉的身体向城墙飞去,一个呼吸过后,弩箭停,天地间一篇寂静,世间万物仿佛都死去了一般。
一代大侠郭靖,就此陨落,黄蓉死死抱着郭靖的尸体,两个人一起被弩箭撕扯的血肉模糊,不分彼此。
过了良久,蒙古军自行撤退,而城墙上的士兵,早已哭的天昏地暗,城中百姓更是悲痛欲绝。
三日后,吕文焕率领城中武将,开城门投降。
原来郭靖等人战死的第二天,忽必烈先是亲自下令,收敛了郭靖夫妇的遗体,并选襄阳城风水宝地,厚望了郭靖夫妇。随后又给襄阳城守将吕文焕射了一份书信,信中言明,他非常敬佩郭靖和吕文焕等襄阳城守城将士的大义,因此决定,给襄阳城三天时间,要么开门投降,吕文焕携手下忠心为蒙古军效力,东去征服宋国朝堂,要么三日后攻城,城破之日,即是屠城之时。
吕文焕两日夜不眠不休,和众将商议,想那忽必烈身为蒙古大汗,当不会食言,最终决定投降,以求全城百姓安危。
最终忽必烈践行诺言,没有襄阳城百姓,而吕文焕感念忽必烈仁义,又痛恨大宋朝廷,自己多次求救都不援助自己,因此死心塌地的为忽必烈效力,一路东下,劝降了沿途多座城池,但吕文焕毕竟是者,他总是想起郭靖大侠过往的事情,终日羞愧难当,闷闷不乐,最终郁郁而亡。
(备注:关于郭靖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我总共写了两篇文章,这是第二篇,有兴趣的可以在问答文章里面找一下上一篇文章。)
谢谢大家!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当地的语言呢?
印度这个词,还是唐玄奘定下来的,并且他还要负责翻译、传播佛经,你说他懂不懂古印度语?
不过呢,古印度语并非就是大家熟悉的梵文,且听我慢慢说来。
传入中土
1、大月氏
匈奴,曾是中原最强大的对手,秦始皇看在眼里老不舒服了,直接派蒙恬将其赶出了河套地区。
匈奴跑到蒙古高原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时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的大月氏势力极为庞大,打得匈奴没了脾气,只好送质子到大月氏求和。
这位质子也是个狠人,在秦末逃回匈奴后直接杀了父王自立为冒顿单于,准备充足后开始对大月氏火力全开,并成功击杀了大月氏王。
大月氏族只好败走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居住,后来因为遭到了乌孙部落的复仇再次南迁至阿姆河北岸。
缓过气来的大月氏,就此扩张,征服了阿姆河南的大夏王朝,将其分为五部,建立大月氏王国。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从而打通了西域,开辟出了丝绸之路。
《汉书·西域传》中说:“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大月氏大兴佛学,沙律便是其国最为有名的高僧,他有个叫伊存,以西域大月氏使臣的身份出使长安,负责接待的乃是博士景卢。
两人往来,景卢为伊存的佛学知识而倾倒,于是伊存口授其《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载:“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无论是伊存还是景卢,都没意识到自己成为了在中土传播历史的见证者,这一刻,佛唱就此在中原传响。
2、贵霜帝国
《鹿鼎记》中有个混混叫韦小宝,在朝廷和与之对立的天地会之间混得风生水起,他因缘巧合获得了《四十二章经》,根据夹藏在经中的地图指向找到了龙脉所在地鹿鼎山。作为康熙帝的妹弟,贪财的韦小宝最终还是没去鼓捣大清的命脉所在。
比较有意思的是,《四十二章经》还真是在中土亮相的第一部佛经翻译。东汉明帝派使臣出使西域寻找高僧,慕名找来了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在洛阳翻译出了佛经摘录的《四十二章经》,这也是大月氏传入中土的第一部汉译佛经。
月有圆缺,大月氏走下了神坛。
五部之一的贵霜部后来打败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威名大盛,可是汉朝只知有大月氏王不知有贵霜王,这皆因一汉将班超!
汉明帝驾崩,西域大乱,焉耆国击杀西域都护陈睦,龟兹、姑墨等国也发兵进攻汉朝属国疏勒,班超与疏勒王互为倚靠固守城池待援。
汉章帝刘炟继位,下诏班超回师,附属汉朝的西域小国感觉主心无骨一再挽留班超,这最终促使班超折返西域平乱。
班超大杀四方,迅速扼制稳定了西域恶化的局势,上书汉章帝提出“以夷制夷”的方针并得到了汉章帝的支持,派出援军,重整西域。
班超打通西域南道后,开始进攻莎车,并用巧计击溃龟兹王派出的五万援军,从而迫使莎车投降,威震西域。
班超进攻车师之时,贵霜王曾派兵出征协助,如今见西域大局已定,为交好汉朝便提出和亲,欲娶汉朝公主。
班超一口拒绝了!
班超只知道曾经强大的大月氏没落了,怎能娶尊贵的汉朝公主呢?所以拒绝的完全不带情面。
西域新贵贵霜王被气坏了,派遣副王谢率军七万进攻班超,意图争回面子。
班超这时战力正如日中天,来者不拒,不服打到你服,直接把贵霜王这支精锐军打得找不着北,最后贵霜王只能纳礼求和。
班超至始至终都不知贵霜王之名!仍称为月氏王。
贵霜帝国在迦王一世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建立起了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
迦王一世崇信,也包容其它宗教,允许部族文化传统差异共存的局面,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贵霜帝国进行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举措也就造成了一国多教、派别林立的局面,再加上文化的差异,对佛经的争论剧烈,歧义百出,这促使迦王一世产生了结集的念头。
迦王一世与胁尊者发起结集,整理记录十八部说法,召集五百罗汉对经律论三藏进行解释,编成《大毗婆沙论》,大乘由此诞生。
由于天竺南北文化的差异,在众多的地方语言并存的情况下,又形成了主流的两大语言文字。
两种古字
迦王一世尊重部落派别的文化差异,这造成了一种乱象,即贵霜国没有统一的文字、语言和文化。
在佛经古文字中,能够在战火中留存下来的最著名的是巴利文和梵文,依靠和佛经才得以保存下来。
1、巴利文
巴利文是佛陀时代的大国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后来随着小乘向南传布而成为南系佛经的书面语,是释迦族的母语。
、柬埔寨、泰国用本国语记录了巴利文三藏,而纯粹的巴利文已经消亡。
2、梵语
梵语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标准语言,但并不是民众日常通用语言,而是婆罗门与高僧使用的密语,又称天竺语。
梵语一词是随佛经传入中土的,在《梁高僧传》中说清了其来源“于是宣译众经,改梵(胡)为汉。”
在印度梵语早已失传,是的佛学让梵语在佛经中保存了下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天竺佛经毁于战火,而流入中土后的佛经却找到了新家。
中土之路
天竺小乘教多不胜数,大乘教又允许小乘教的自由发展,所以佛经进入中土后发展之路异常艰难。
1、语言难
西域高僧来到中原,与负责接待外宾的鸿胪寺专员也只能做到正常交流,如何精准通过汉语翻译佛经术语以及理论观念,成为了第一个难题。
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
译经人不仅要精通天竺各种方言,更要精通汉语,对于西域高僧或中原译官都是一样要求。
西域人学汉语,中原人学天竺语,彼此学习,密教之语梵语慢慢在中原僧人中成为了通用语。
2、立足难
传入中土正是儒家文化盛行的时期,儒家具有根深蒂固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如何避免与儒家正面争锋成为了第二个难题。
西域高僧便采取了译经的来避免激化矛盾,不立教,先正理论,通过让民众了解佛家理念,最终能够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
3、理解难
佛家理念要获得民心的认可和接受也不是件易事,所以不得不借助中原传统文化来进行传播。
东汉时借助的是道家的黄老之学,也就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其中的术语正好符合佛学的术语,观念也一致,这样就更容易被民众所理解,但也造成了佛道之间的区别模糊,“佛本是道”的说法就来源于此。
东晋后秦文桓帝姚兴,推崇、儒学,让太子姚泓拜大儒淳于岐为师,又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以国师之礼待之。
鸠摩罗什居凉州,通晓汉文,发现早期汉译佛经与梵文出入较大,这是因为早期西域高僧凭记忆传法时,双方因语言差异造成的误解、漏缺或词不达意,因此建议姚兴重新翻译佛经,纠偏立正。
姚兴欣然应允,组织了以鸠摩罗什为首的大规模僧人重新译经,并广建寺院,从此走向兴盛。
东晋玄学流行,崇尚老庄,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本末有无”,正好对应大乘教中般若学中的“空”,玄佛合流之下,开始大放异彩。
三国曹魏高僧朱士行,历史上第一位在白马寺受戒的汉僧,一脚迈出长安,终身未归,只传回手抄《大品经》梵本,即后译成的汉文《放光般若经》。
东晋高僧法显大师,65岁时西行求取戒律真位,以图规范僧人言行,他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流连贵霜帝国的中心,再返中原时,岁月已匆匆流走了14年。
北魏僧慧生大师,奉胡太后之命前往西域,带回梵本经论170部。
道安身得汉传禅法、般若两系大成,提倡本无之学,正好契合了道家玄学之说,最关键的是他提出了“不依国主,法事难成”的发展之路:皇权为佛法让道,佛法为皇权。
唐朝十三棍僧救秦王,正是皇权与结合的最好体现。
天竺高僧进中原传道,中原高僧西行取经,一进一出,原本属于天竺的众多佛文化在在消散,而在中原却得到了更好地发展和保护。
这时,唐僧西行开始了。
唐僧西行
唐朝东都洛阳净土寺,前身乃是北魏洛阳净土寺,名僧云集。
陈祎13岁时在此出家,法名玄奘,俗称唐僧。
唐僧高祖和曾祖都做过北魏的太守,那时正是佛学渐兴的时候,其父陈惠重儒学,因此玄奘从小就深受儒学与佛学的双重熏陶。
陈惠去世后,二哥在净土寺出家,11岁的玄奘跟随二哥入寺学习了《法华经》等多部佛家经典,两年后受大理寺卿郑善果赏识,破格允许13岁的陈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出家。
隋炀帝频繁发动战争导致起义四起,战乱不断,陈玄奘和二哥跟随净土寺的名僧逃往四川避难,并拜空、景两位高僧为师继续学习,学业大进。
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戒品具足,正式取得了僧的资格,可成为比丘。
陈玄奘随后前往河南、河北游学,随着学习的深入,比照梵文,发现的汉传佛经的翻译往往不畅或义理含混不清,甚至南北理念还有重大分歧,这让陈玄奘生出了的念头。
陈玄奘从天竺来唐僧人口中得知戒贤法师正在那烂陀寺讲授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于是决定亲自前往印度取经,上书朝廷请求西行。
此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继位不久,国内局势不安,北边又面临突厥的威胁在实行禁边政策,因此拒绝了陈玄奘的要求。
贞观二年, 大唐荒年,禁边政策放开限制,允许百姓外出谋生,陈玄奘便跟随着灾民出了大唐,迈向了西行的第一步。
没有官方的保护,没有方向的指引,陈玄奘凭着的信念过荒漠,翻雪山,跨沼泽,望苍鹰狐独地徘徊天空,看山狼对月长啸,历经千艰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迎接他的却是断壁残垣。
强大的贵霜帝国早在东晋时期已经彻底灭亡,在陈玄奘到来时,天竺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诸国林立,许多小派与佛位皆毁于战火之中,天竺正处于的末法时代。
贵霜帝国结集让梵语成了佛经主流语言,但并非民众通常口语,这也造成了不少小乘佛经乃是用地方语记载而成,流入中士后迫使中原僧人去学习这些语言,陈玄奘也因在研习这些小乘佛经时学了些地方常用言,这就是他能够听懂当地语言的原因。
由于长期战火的弥漫,天竺许多教派和就此消亡,尽管全民皆信徒的时代结束,但人们仍然对梵文抱有莫大敬畏,因此当地人对一口流利梵文的陈玄奘倍加尊崇,热心带他前去寻找散在当地的僧人。
在当地僧人的口诉追忆中,天竺的佛史一步步还原进《大唐西域记》中,一路走,一路记,陈玄奘终于来到了中天竺,见到了时任天竺国王摩伽陀王尸罗逸多。
天竺王对大唐僧人的到来惊喜交加,并派人将陈玄奘送往那烂陀寺——天竺最后的圣地。
陈玄奘在此学习多种经论,着重研习《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五年后,陈玄奘再次出发历游天竺四方数十国,寻求真经。
再回那烂陀寺,陈玄奘已开口讲大乘教义,声名大震。
贞观十九年,陈玄奘带经返回长安,往返用时17年,旅程五万里,游访138国。
唐太宗召见,赐住长安弘福寺,后改住大慈恩寺,开展译经大业。
陈玄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输入天竺,成为一段佳话。
而印度一词乃是由陈玄奘而定,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看到这儿,你该明白唐僧陈玄奘为什么懂天竺语了吧?这份成就,足可称为“天竺通”的中原第一人。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