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英雄集结如何选吕布在下邳开局
谢邀。枫叔虽然最近没怎么玩《三国志11》,但是游戏是笔记本常备,今天有时间,专门给你演练一下打法。英雄集结这个模式里,几乎开局都是一人一个城池,吕布在下邳实际有很大优势,上边公孙瓒被江水隔开,下方一样,自己面临的威胁只有左侧小沛和上方北海而已。
至于武将嘛,吕布开局武有张辽、高顺,文有陈宫,实际十分有利。枫叔推荐的开局打法是,起手就直接发兵1万5去进攻北海,然后自己城池建设基础设施就可以。注意看截图,是251年开局,几乎不到两年,按照枫叔打法就可以获得一个强大的吕布势力哦。
拿下北海,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点,你的高顺最好有戟兵使用,如果用骑兵,损失5000人到也可以,配合吕布拿下北海多半人马可以。开局都是每个城20000人,所以要考虑好武将搭配,吕布亲自出征,一定要和陈宫组队让它当副将,不然北海的孔融分分钟让吕布自己在北海和下邳之间溜腿子哦。如果是高顺主攻,千万不要把高顺和陈宫组合在一起,二人相互厌恶。至于张辽,前期攻城不要用他,主要用高顺,高顺在历史上是最被忽略的一个武将,他是吕布陷阵营老大,当时战功赫赫,能力被严重低估,如果不是曹操嫉妒提前杀了,绝对一代名将。
前期孔融被抓,不要释放,直接斩首。然后好处是什么呢?武安国接班,然后太史慈、太史亨等全部下野,这时候北海就只有2个守将,2000不到兵力了。枫叔让你先打北海也是如此,不打小沛,先打北海就是为了拿下太史慈这个名将。
轻松进攻武安国,拿下,招降一次,不同意直接全选斩首。这时候北海拿下后,什么都不要管,直接全军回师下邳。与此同时,已经下野的太史慈、太史亨等,可以通过人才登录获取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武将。
这时候基本中原已经乱了,各方势力角逐,谁先动,谁会被偷袭。我们打了北海,下邳空虚,然后小沛就会出兵来犯。在城市里抵挡陶谦两三次进攻,北海的主力回来,直接在城外攻击陶谦就可以,如果运气好,抓住了不要多想,直接斩首。
这时候的情况就基本明朗了,我们有新获取的大将,然后陶谦已死,其残余不敢进犯下邳。我们安心发展内政就可以(注意和此前各操作回合同步进行),然后北海就空着就可以了,千万不要驻军,放养。然后期间会有很远的势力来进攻你,但他们路过小沛时会被攻击,到了下邳也没多少人了,直接张辽出击两回合就收割掉。
整体形势是,北海上方公孙瓒在打天下,顾不北海。然后是小沛这边自身难保,其左侧司马懿肯定要吞并一两个城。这时候你的北海可能因为治安不够高,出现了叛军,而且已经拿下了城池,这时候不要担心,北海被叛军拿下后,只会变为无势力城池,等你主城下邳发展好了,再配兵上去直接接管北海就可以啦。
这时候,时间是252年12月1日,也就是游戏开局2年不到的时间,我们在下邳已经立足。你拥有太史慈、张辽这样的虎将,然后你拥有强大的3级农田,3级市场,3级兵营、铸造所、马厩,然后有一个造船厂,一个练兵所。城市兵力55000人,北海驻军15000人,兵器充足。
那么我们看下周边环境,上方不用怕,袁绍和公孙瓒在南皮和北平对峙,双方都集结4万左右兵力,临近下方的港口城市,只有2万驻军,你担心的话,给北海屯倍到3万,上边就不会贸然进攻你。
左侧濮阳和小沛,张角和陈圭(接任陶谦)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张角随时要赖吃掉小沛,可又担心更左侧的司马懿伺机偷袭,几乎就僵在那里了。
下方的庐江和柴桑,孙策和袁术争的你死我活,双方在城市守卫的兵力都不足万人。而他们右侧的刘瑶更是趁火打劫,主城建业居然只有8000多守军。
现在,你懂枫叔的意思了吧,我们为什么要早练兵所,造船厂呢?因为一个是可以造大船,一个是可以加快造船速度,这时候你给北海集结30000到35000人防守即可,吕布、陈宫再带高顺,举兵3到4万,直接从海陵港出发,直接下到建业登陆去拿下即可。
只要拿下建业,不要去参与孙策和庐江之争,发展柴桑后,扫平严白虎和王朗,拿下吴和会稽,直接掌握最稳定的右下角版图,这时候你和上方下邳及北海,就可以由海路连成一线,继续向上坐收公孙瓒与袁绍的渔翁之利,这时候你是先拿下上方7郡,还是下方4郡,思路就更多了,相信也会更加游刃有余。
袁绍是董卓死后最大的诸侯,为什么他麾下没有像郭嘉这样的顶级谋士
董卓死时,袁绍并非是最大的诸侯,他的手下也并非没有顶级谋士。
袁绍能够一统河北,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他的谋士们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1
没有谋士们出谋划策,袁绍不可能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采纳门客逢纪的建议,派遣、荀谌为说客,鸠占鹊巢,挤走冀州牧韩馥,占据冀州。此时,袁绍尽管势力强大,但并非是最大的诸侯势力。
董卓死后,徐州牧陶谦、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西北的韩遂、马腾的势力,以及袁绍的弟弟袁术,盘踞幽州的公孙瓒,他们至少割据一州,其势力并不在袁绍之下。
直到建安四年(199年),经过几年的打拼,袁绍消灭公孙瓒后,一统河北,占据了冀、青、并、幽四州。
在这个过程中,袁绍基本能够采纳谋士们的建议,才逐步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
当初,谋士沮授为袁绍制定了“坐镇冀州,一统河北”的战略规划。袁绍基本是按照这个规划,实现了他最初平定河北的愿望。
沮授成为袁绍最得力的谋士,也称得上是顶级谋士。
02
袁绍格局不够,顶级谋士或背弃他出走,或被他弃用,最终难成大业。
袁绍出身四世的汝南袁氏,被推举为董卓的盟主。
素有“王佐之才”的荀彧,慕名举族投奔袁绍。
此时,荀彧之弟荀谌、荀彧的同郡辛评、郭图等名士,都在袁绍手下做事。但荀彧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于是离开袁绍,转而投奔了曹操。
辛评、郭图或许称不上顶级谋士,但辛评之弟辛毗在袁绍死后,先侍其长子袁谭,后转投曹操,成为曹魏集团顶级谋士之一。
被曹操称为“奇佐”的郭嘉,二十一岁时就去投奔袁绍。
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郭嘉曾经对辛评、郭图说: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认为,袁绍只想效仿周公,但却不懂得用人的巧妙;多端寡要,好谋无断,很难成就霸业。这与荀彧的看法一致,也是时人及后世对袁绍基本的评价。
经过荀彧的举荐,郭嘉也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的顶级谋士之一。
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曾经建议袁绍“奉迎天子,以令诸侯”,但没有被采纳。
这足以说明,顶级谋士还是有的,但袁绍却不能使用。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对峙,由于没有采纳沮授、田丰等人的正确谋略,最终导致了失败。
战后,沮授被曹操俘获,曹操对于沮授也是青眼有加,多次劝说沮授投降,最终因为他想,企图再回到冀州而被曹操诛杀。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混乱,征伐不断。君可择臣,臣亦可择君,无非都想成就一番事业。
荀彧、郭嘉都是当时的顶级谋士,但由于袁绍格局不够,因而得不到他们的辅佐。
但起码沮授、田丰也堪称顶级谋士,但却不为袁绍所用。
袁绍也称得上是汉末时期的风云人物,在公孙瓒、袁术这个层次上来说,袁绍还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高他们一筹。在与他们的对抗中,也能够接受谋士们的建议。
但到了与曹操对决这个层次,袁绍似乎就显得格局、战略眼光不足,谋士们的建议,袁绍已经没有能力消化,吃不透其精髓,也就不能采纳。
不是袁绍,是曹操太狡猾。这才真正是“既生瑜,何生亮”。
没有曹操这个强大的对手,就显示不出袁绍的不足。如果袁绍能够侥幸成功,他手下的那些谋士,都会被看作是顶级谋士。
也正因为袁绍的失败,像沮授、田丰这样的谋士也就失去了光辉。
在豹眼看来,不能选择明主,作为谋士,本身就是一大缺陷。
就能力而言,沮授、田丰或许跟荀彧、郭嘉不相上下,但不能投靠明主这一点,就看出他们的不足。不把他们称作顶级谋士,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见仁见智,但普世的观念,还是永远摆脱不掉“以成败论英雄”,既然不能辅佐袁绍成就最后的帝业,他的那些谋士们,无论多么高明,都不会必然被看作是顶级谋士。
为什么司马炎统一三国的时候,蜀国和吴国不联合抗魏呢
1.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 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 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 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 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2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3.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4.科技文化: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5.教育与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第一创者中,三国人才是魏国最强,蜀国最弱。魏国在国家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第二梯队的人才更是牛,无论是数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远远强于蜀国;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吴国方面,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第二梯队如吕蒙、陆逊等;军事将领方面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而蜀国,国家智力只有刘备、、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所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