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三国志14 潘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五篇,一篇写一个故事,要500字,哥哥姐姐们,)

发布时间:2023-08-14 11:31:47作者:小编酱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五篇,一篇写一个故事,要500字,哥哥姐姐们,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隆中对)
新春来临,刘备不听云长、张飞劝阻,第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步行.正遇诸葛亮昼寝未起,刘备拱立阶下,张飞,怒气大发,要放火烧房,被关羽劝阻.孔明翻身向里而卧,刘备不让小童唤起.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悠醒来,又去后堂,半晌才出.刘备敞开肺腑,向他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为刘备礼贤下士之举所感动,遂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决策.诸葛亮说:“天下必定会一分为三.”他送给刘备一幅四川四十一州的地图,说:“将军欲定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刘备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足汉室宗亲,我不忍心夺取.”诸葛亮说:“刘表将不久于人世,刘璋不足成大业之主,不久后必归将军.”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拜清诸葛亮出山相助,亮不去,备泪湿衣.渚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刘备和他一起回到新野,拜为军师,亲密无间,终日与他论天下大事.曹操讨孙权之子入朝,权不给,操有下江南之意.孙权母丧,嘱以后事.黄祖部将甘宁投权,权为报父仇,从甘宁计,领十万大军破江夏,杀黄祖.
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张郃立下军令状,攻打巴西.张飞巧借地利出奇兵,首战告捷,乘胜追击宕渠山.张郃坚守不出,张飞连日饮酒,给张郃制造错觉.张郃果然中计,出兵劫营,中了张飞埋伏,大败,三座大营也被张飞乘虚夺取.张郃求援曹洪,曹洪不肯.只好使用诱敌深入的计策,阵斩雷铜.张飞吸取教训,将计就计,派魏延火烧伏兵,张郃大败,退守瓦口关.张飞见瓦口关易守难攻,在勘察地形时从逃难百姓口中知道有捷径可以抄到瓦口关背后.于是自带五百精兵,在百姓的导引下翻山越岭,抄到瓦口关背后,与魏延两下夹攻,终于夺取瓦口关.张郃落荒而逃,投奔曹洪.曹洪大怒要斩,在郭淮劝说下,张郃带兵攻打葭萌关戴罪立功.葭萌关守将孟达迎战,战败,向成都告急.诸葛亮智激老将黄忠挂帅救援.黄忠与严颜奇正相生,两下夹攻张郃,旗开得胜,一举解围.曹洪派少壮派韩浩、夏侯尚增援.黄忠用骄兵之计连败数阵,诱敌深入,突然袭击,大破魏军.张郃等败走天荡山.黄忠乘胜追击,与迂回敌后的严颜两下夹攻,夺取天荡山,斩杀夏侯德.接到捷报,刘备大喜,并在建议下,作出夺取汉中的战略决策,率大军亲征汉中.在诸葛亮的智激下,黄忠自告奋勇,并立下军令状,只率本部三千人去取汉中守将夏侯渊首级.
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夺江口书生拜大将
老将黄忠一听,径直来到蜀军前锋营中与吴兵作战,斩吴将史迹,后中埋伏中箭回营身亡.刘备愈加愤恨,加紧攻打东吴,大战猇(xiāo)亭.甘宁身亡,关兴斩仇人潘璋首级而归,得了父亲的青龙偃月刀.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来降被剐.江南人胆战心寒,日夜号哭.孙权见刘备势不可挡,不得已将杀死张飞的范疆、张达送往蜀军营寨,并许诺送还夫人,归还荆州,以求罢兵,但刘备仍然不肯罢休,定要扫平东吴.孙权求和不得,危急之中,阚泽向孙权推荐了儒将陆逊.陆逊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自己的号令.孙权于是连夜筑坛,大会百官,拜陆逊为大都督、右护使镇西将军,掌管东吴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人马.陆逊领命出帅,众人都不服.陆逊总督东吴军马,坚守不战,以静制动,等待破蜀的时机.刘备军马从猇亭一直排到川口,前后扎下四十个营寨,接连七百余里.刘备每天派入挑战,陆逊只令坚守,不准出迎.刘备焦躁不安.这时已是夏天,气候炎热.刘备决定将营寨移到树林中阴凉之处.他派一万多老弱残兵在吴军寨前驻守,自己则带上精兵埋伏在山谷中.一旦吴军趁蜀军移营时前来袭击,老弱残兵们便诈败,只等吴军追来,刘备就带上精兵断其后路,一举攻破吴军.
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街亭离阳平关不远,是汉中咽喉之地,蜀军的粮草都必须从这条路上运输供应.如果街亭有失,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率二万五千精兵去守街亭.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又派高翔领兵驻扎在离街亭不远的列柳城.再派大将魏延屯兵于街亭之后.诸葛亮将大军安排妥当,准备从斜谷出击,最终夺取长安.马谡来到街亭,看了地势,认为诸葛亮太多虑,于是不听王平建议,将兵寨扎在山上.司马懿指挥大军将土将山团团围住,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马也频频失利.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直取诸葛亮屯粮的西城.这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老弱残兵.大军压境,诸葛亮镇定自若,大开城门,派二十个军士扮成老百姓,在城外洒扫街道.自己羽扇纶巾,在城楼之上焚香弹琴.司马懿怕中埋伏,急忙退兵.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大军不久又会重新杀回,于是下令放弃西城,撤回汉中.司马懿又回到西城,听老百姓诉说诸葛亮唱了一出“空城计”,不禁自叹不如.
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诸葛亮攻下武都、阴平两郡,败郭淮、孙礼,后主刘禅诏诸葛亮官复原职.司马懿见诸葛亮料事如神,遂按兵不动.诸葛亮假意退兵,引得司马懿上当追赶,蜀军趁机偷袭了魏军营寨.诸葛亮正准备再次进攻,忽然传来张苞身死的消息.诸葛亮放声大哭,昏倒在地,从此得病卧床不起,只好退兵回汉中.蜀军已走了五天,司马懿才得知,不由感叹诸葛亮神出鬼没.建兴八年秋七月,睿即拜曹真为大司马、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大将军、征西副都督,刘晔为军师.引四十万大兵,直奔剑阁,来取汉中.诸葛亮已经病好多时,每天操练人马,演习阵法.听说魏军来犯,诸葛亮预测一月内必有大雨,便派一千人马去守陈仓要道,自己率大军随后接应.魏军攻人陈仓城,却见陈仓已是一座空城,房屋被诸葛亮全部烧毁.这时天降大雨,接连下了三十天,魏军行住都在泥水中,马无草料,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司马懿退兵.

东吴的武将

1、周 瑜 (字公瑾),

三国演义中被射死的武将都有谁

《三国演义》中被射死的名将不在少数,令人扼腕叹息。粗略数了一下,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有人,尤其是曹魏阵营的比例比较大。记住,这是三国演义,请一些“历史专家”不要在坐而论道了。下面,我们按照魏、蜀、吴的阵营盘点一下。

一、曹魏方面

1. 张郃—被诸葛亮乱箭射死

张郃前期屡败屡战,后期表现绝对亮眼。诸葛亮五出祁山撤退时,于剑阁设计埋伏。张郃前往追击,在木门道被乱箭射死。

2. 徐晃—被叛将孟达射死

蜀国叛将孟达,再次反叛,欲回归蜀国,司马懿派右将军徐晃剿杀。徐晃杀到新城的城门边,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被孟达在城墙上一箭射中头部,当晚身死。

3.张辽—被东吴丁奉射死

张辽威震逍遥津,名盖江东,还曾乱箭射死太史慈。后来张辽随曹丕江东,大军被徐盛击败。曹丕登岸逃跑时,丁奉从岸边杀到,张辽为保护曹丕上前迎敌,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去后不治身亡。

4.典韦—被张绣乱箭射死

宛城,曹操宠幸了张绣的婶娘,张绣再次谋反。

典韦的一对铁戟被人偷走,他先是用一口腰刀砍死二十多马军,杀退了骑兵,又拿着两个人当武器,吓退了步兵。典韦为了给曹操逃跑争取时间,死死拒住寨门,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典韦大叫数身,血流满地而死。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入者。

5.钟会—被司马昭乱箭射死

姜维诈降,鼓动钟会谋反。后来司马昭派人平乱,钟会、姜维仓促间临时举事。姜维心疼病突发晕倒,钟会拔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

6.郭淮—被姜维空手射死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空手射敌的精彩演出。

“维望山中走,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看看至近,维虚拽弓弦,连响十余次。淮连躲数番,不见箭到,知维无箭,乃挂住钢枪,拈弓搭箭射之。维急闪过,顺手接了,就扣在弓弦上;待淮追近,望面门上尽力射去,淮应弦落马。魏兵不敢追赶,急救郭淮归寨,拔出箭头,血流不止而死。”

姜维射死郭淮,绝对是开挂了。

二、西蜀方面

1.黄忠—被东吴马忠射死

马忠坏了西蜀两员虎将的姓名。他用绊马索绊倒了关羽,关羽遇害后,刘备率军伐吴。马忠跟从潘璋等前往拒敌,后来在乱军中突发冷箭,射伤了老将黄忠,黄忠回营后伤发而死。一代箭神死于无名小辈的暗箭,令人愤懑不已!

另外,“凤雏”庞统在进西川的时候,被西川大都督张任埋伏,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

三、东吴方面

1.孙坚—被黄祖乱箭射死

东吴的奠基人,江东猛虎。 孙坚跨江击刘表之时,刘表的部下黄祖迎战。黄祖不敌败走,孙坚追击时中了埋伏,被黄祖部下乱箭射死。

另外,黄祖还害死了狂傲不逊的大才子弥衡。

2.甘宁—被蛮王沙摩柯射死

甘宁箭术绝对一流,早年曾一箭射死领操。

甘宁绝对是被沙摩柯的装扮吓着了。刘备伐吴时,甘宁正在卧病,当蜀军冲锋过来时,甘宁慌忙出营迎敌,迎面沙摩柯而来。甘宁看到对方长相丑陋、装扮怪异、犹如怪兽恶鬼一般,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在大树之下而死。

3.太史慈—被张辽射死

太史慈也是绝对的神箭手。

太史慈和张辽大战了六七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太史慈夜间劫寨,冲进去之后,被埋伏好的张辽一声令下,乱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回营后伤重身亡。太史慈临死之际的豪言壮语,一直响彻在三国迷的耳中。

最后,我们的关二爷登场了!大家鼓掌!!

关羽,专业挨箭三十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历史上重名的名人一麻袋,尤其是两汉、魏晋时期,你到大街上叫一声“王咸”、“刘章”、“陈参”,估计有一圈人扭头冲你“哎”。甚至一个家族内,儿子跟孙子,侄子跟女婿都同名,抓狂不?

下面举几对同名的历史名人,再告诉你一个古人多重名的原因。

  • 一对“韩信”同为开国功臣

刘邦帐下有两个韩信,二人不光名字相同,还有着相似的结局。后人为了区别二人,只好把“学习成绩”稍差的韩同学叫做“韩王信”。

我们熟知的韩信,即号称“兵仙”,将兵“多多益善”,最后被刘邦“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那位。他是三好生,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

另一位韩信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韩襄王的孙子,地地道道的贵族出身,远不是靠“漂母”救济的韩信所能比。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韩王信追随族兄弟韩成起兵。韩成战死后他与张良一起投靠了刘邦,因战功被册封为韩王,封地在荥阳。

后来刘邦觉得荥阳这地方太重要,于是将韩王信徙封代地。代地与匈奴接壤,面对匈奴的屡屡入侵,韩王信力不从心,只好私下跟匈奴人乞和。刘邦得到报信很生气:你这不是求荣的嘛!

于是刘邦屡屡派使者把韩王信臭骂一通。韩王信心里害怕,老刘这家伙绝不是善茬,干脆趁他还没把刀架到自己脖子上,反了个球的。

后来刘邦派柴武挂帅,平定了韩王信之乱,并斩杀了他,韩王信也成为刘邦消灭的第一个异姓诸侯王。汉文帝时期的名将韩颓当就是韩王信的儿子,汉武帝身边的佞臣韩嫣,就是韩颓当的孙子。

  • 两个“刘秀”谁是真命天子

我们熟知光武帝刘秀,还知道当年他就是凭一句“刘秀为天子”的谶语,而起兵获得了天下。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谶语中的“刘秀”,指的根本不是“此刘秀”,而是另有其人。

谶语中的“刘秀”是一个叫“刘歆”的人,此人为了避讳汉哀帝刘欣,把名字改成了刘秀。刘歆改名的时候(公元前8年),刘秀还没有出生(公元前6年)呢。

刘歆是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人,他与父亲刘向,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学术专家。刘歆还有一个好友叫王莽,因此他的命运也与王莽紧紧绑定。

王莽当了皇帝后,刘歆成了新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公”。但新朝晚年,一对好兄弟反目。当时有个叫西门君惠的术士,不知道从哪儿搞了“赤伏符”,说“汉室当兴,刘秀为天子”。

其实那是他们想借助刘歆的影响力,来王莽的政治把戏。当然,刘歆们的图谋没能得逞,一伙人全都被诛杀,刘歆也身亡。

但后来这个谶言被刘秀“盗用”,移花接木戴到自己头上了,你说神奇不?

  • 连“王莽”居然都有两个

接着就说王莽,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连“王莽”这么个怪癖的名字都能重了。

“篡汉”自立的王莽无需多言,大家都很熟悉。另一个王莽是汉武帝末年的官员,职位是卫尉,比皇帝王莽大了至少80岁。

卫尉是北军统领,负责皇宫宿卫,位列九卿。但这个王莽的事迹却不多,史书上也没有他的传记,所以不为外人知,他的“出名”全靠儿子王忽。

王忽时为侍中,内朝官,给汉武帝当决策参谋。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了,留下一道遗诏: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辅政。可就在圣旨宣读后,王忽不干了:我一直在皇帝身边,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一道圣旨,我怀疑这是一道伪诏。

王忽的话如同重磅炸弹,关于汉昭帝究竟是不是汉武帝钦定的接班人?霍光等人有没有矫诏?后世一直存在疑问,其中王忽的话就是证据之一。

大权在握的霍光大怒,把王莽召来一顿臭骂,吓得王莽回到家就杀了王忽。至于谁是穿越者,你说了算。

  • 两个“杜子夏”靠帽子区别

其实我们也不必为古人重名而担忧,因为大多数场合,人们出于尊敬,称对方的字号,而不是直呼其名,这就避免了重名的尴尬。

不过,称呼字号也麻烦,古人的字号相同也是屡见不鲜,比如汉成帝时期就有两个“杜子夏”,一个叫杜钦,一个叫杜邺,两个“杜子夏”一起站在朝堂,叫起来也很挠头。

怎么区分他们呢?当时的人分别给他俩取了外号,杜邺叫“大冠杜子夏”,杜钦叫“小冠杜子夏”。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杜邺总喜欢戴一顶高大的帽子,杜钦则戴个“小帽”。

不过杜钦听到这个称呼气得想动手打人,没人敢当着他的面这么叫,因为这是个侮辱性的称呼。原来“小帽”并不是“冠”,而是指杜钦的“眼罩”,杜钦先天一只眼失明,只好戴个眼罩示人。

呃……看起来古人也不靠谱,竟然如此。

  • 令人抓狂的“陈咸”、“王兴”、“王商”、“刘章”们

除了上述几位名人,如果我们细扒,估计三天也说不完,太多了。再举几个例子:

西汉末年至少有两个陈咸,一个是丞相陈万年的儿子,跟淳于长、萧育、朱云等人混迹江湖。还有个陈咸专门跟王莽不对付,新朝建立后坚持“不仕王莽”,隐居山林终了一生。南宋时期还有个陈咸,是宋孝宗时的进士,官声相当的好。

汉元帝有个表叔叫王商,曾经官居丞相,后来被皇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害死。王政君有个弟弟也叫王商,多年后他接替王凤当了大将军。其实同时期还有个王商,是另一支外戚子弟。这三支王氏外戚,一支是汉宣帝的母亲一族,一支是汉宣帝的皇后一族,还有一支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一族。

王莽有个儿子叫王兴,他的孙女婿也叫王兴。你可能要问,古人不是“同姓不婚”吗?怎么孙女嫁给了同姓?其实古人是“同宗不婚”,同姓不同宗是可以结婚的,比如王莽的妻子也姓王。

刘邦的后代中重名的多如蚊蝇,一巴掌能拍死好几只。比如刘章,至少有四个:刘邦的庶子刘肥的次子朱虚侯刘章、光武帝刘秀的侄子齐王刘章、淮阳王刘章、常山王刘章。

其他的,如刘义、刘懿、刘宜、、刘兴、刘康、刘恭等等,重复利用率都很高。

原本以为现代人水平低,起名字没创意,总在那几个字上打转转,没想到古人也一样。古人多重名的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时代特征使然

历史上重名最多的时期,主要集中在两汉和魏晋,这跟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关——崇尚单字名。人们为何有这么个奇怪的风俗呢?

因为自西汉起,儒学成为显学,儒生们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先贤如姬旦、孔丘、孟轲、荀匡、颜回、李耳等等,都是单字名,所以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起单字名就是学习古圣先贤,再后来干脆认为,只有二流子才会起双字名。

比如王莽有个孙子叫王宗,后来因为谋反被杀。王莽深以为耻,把他的名字改成了“王会宗”,以示羞辱。

后来连匈奴人也跟着赶时髦,比如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囊知牙斯(乌珠留单于),就改名为“智”。

其二,士族豪门化的结果

自从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后,西汉兴起“家学”,因此诞生了一批豪门士族集团,进而形成历史上的新的政治集团——士族阶级。

比如刘氏、王氏、颜氏、欧阳氏、韩氏、陈氏等等,掌握了特权的这些家族,子孙后代繁衍速度奇快,因而重名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其三,常用字扎堆的结果

这一点古人跟今人一样,起名字也赶时髦,谁也不会给孩子起个阿猫阿狗的名字,于是就盯着那二十来个寓意美好的字眼上较劲。

这种现象直到南北朝后期,特别是隋唐,随着门阀士族集团的衰微,以及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双字名开始流行,读书也逐渐平民化,那个令人抓狂的重名时期才与我们告别。

热门搜索: 世界末日生存游戏入侵者攻略(地球生存末日入侵者任务) 我的世界模拟大都市的游戏攻略(我的世界模拟大都市的游戏攻略视频) 世界末日生存游戏攻略工具(世界末日生存任务攻略)
收藏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