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真的忠于明朝吗
李定国(1621-1662),明末流民起义首领八大王张献忠义子,明末清初大西军最杰出的武将。字鸿远,陕西榆林人。大西时封安西将军。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军豪格部南下征讨大西张献忠,张献忠率军御清,不料手下一小校叛逃至清军阵营,将张之虚实尽告清军统领豪格。豪格令满洲第一"八图鲁‘’(满语:勇士)鳌拜率军伏击张献忠,张献忠行至西充凤凰山,被鳌拜一箭射死在马上,临死之际对孙可望,李定国等将领说道,"大明三百年,气数未为绝也,我死之后,尔等且归大明,莫忘为明尽忠,共御满清外族,切勿效吾之所为,失之大义"。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联明抗清,复明故土数百里,后尽忠于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正月,吴三桂在昆明用弓弦绞杀永历,当时他正由暹罗(今泰国)进兵昆明,妄图与吴交兵,夺回明帝。当永历被杀,消息传至,他吐血病倒于行军途中,两年后病亡,死时对儿李嗣兴说,"宁死荒郊,勿降也"。我观其一生可圈可点,是个真英雄。人都说国姓爷郑成功,宁愿父亲郑芝龙为清人所杀,也不投降满清,大义灭亲,才是真英雄,可我不这么认为?即使他有收复的大功,但他并非忠于大明,而是存有私心,用大明的旗帜号召天下群雄抗清,实际背里行郑氏割据称雄之事。天下事有可为亦有不可为,郑成功一生只忠过一个人,那就是当年提拔重用他的大明隆武皇帝朱聿健,隆武死后,郑就再也没忠过谁,虽表面奉永历正朔,实际上,郑成功只忠于自己。而与郑成功并称的"南明支柱"晋王李定国却全然不一样。我对此人真的是由衷的佩服。就让我来历数他的生平事迹,讲一讲他真的忠于大明否?李定国抗清一、反抗,誓灭朽明大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因不堪忍受明朝官吏,参加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张看李定国相貌不凡,就收做义子,排行第二,至此跟随张献忠。大明崇祯十年,十七岁的李定国跟随义父攻打大明河南、湖北。襄阳之战中,一箭射杀大明"神射将军‘’张定边,一时之间名闻天下。以功被张献忠封为安西将军,文武双全人称"小尉迟""神诸葛"。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李定国奉命监管十六座军营,誓言灭掉腐朽明王朝,为义父开辟太平盛世之路。二、平定黔滇,联明抗清。1647年二月南明形势清军入关之后,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张献忠死后,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杀专权臣相汪兆麟,带领余部转战重庆,击杀大明四川总督曾英。清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1647年,大西军向贵州进军,连克南明贵阳、定番州、永宁州,贵州西部均望风归降。在贵阳,李定国与孙可望发生争执,孙主张,带大西军向广东南岭一带发展,即便不利,亦可出海逃亡。李主张,听义父临终之言归顺南明,恢复大明。孙李争执不下,定国气愤言道:"你要有本事,就自己去,不要拉上我垫背。"于是拔刀自刺。众将夺下战刀,一致表示李之所言有理。毕竟大明乃中华正统,没有被李自成,反而在南方重建,是天意使然。孙见状,只得收回己见,派人联络南明,联明抗清始成。明清攻城战此时,正值云南土司沙定洲叛变,大明黔国公沐天波兵马,孙可望派李定国,以为黔国公复仇之名义,扩兵进军云南。八月,李定国、刘文秀攻破沙寨,生擒沙定洲,至此全滇平定,复归南明。然,孙可望野心膨胀,想要独主云南,称王称帝。李定国反感此行为,多次劝言,反被孙可望杖责。后南明永历封孙可望为大明秦王,封李为晋王。三、两蹶名王,天下震憾。定南王孔有德剧照公元1652年春,清廷摄政大臣鳌拜(此时多尔衮已死,反对派当权)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进军贵州,命平西王吴三桂由乐山进军川南。清廷之目的,在于两路夹击,实现对南明永历之包围,孙可望以刘文秀为北路军主将进攻清军四川据地,以李定国为东路军主将进攻湖南。三月,李定国率步骑八万和五十头战象出征,准备夺取广西门户全州,打通与东南抗清明军郑成功之联系。后李分兵三路包围桂林,将大清定南王孔德歼灭,孔有德之女孔四贞逃脱,孔有德放火。李定国占领桂林后,合兵推进严关,取得桂林大捷,广西全境复为大明国土。清军在湖广接连失利,清廷大惊,急命洪承畴经略湖广。十一月,鳌拜派大清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之孙)出兵十五万,进军长沙。李定国退出长沙,诱敌深入衡州城北,一声炮响,杀声四起,明军包围清军,李定国与尼堪战于马上,李用大刀一刀劈死尼堪。清军失去统帅,大败而逃。桂林、衡州两次大捷,使满清朝野震动,天下震憾,清军一听李定国名字就颤栗不止。使清廷有了放弃西南各省与李定国讲和,平分天下之打算。此万历全盛之大明所不能有。四、孙李内讧,退保云南。1658年南明形势李定国连斩大清二王,功勋着著,引起孙可望猜疑和嫉妒。孙独揽大权,架空永历,使永历感到安全受到威胁,私下诏李定国回昆明护驾。孙可望得之消息,将永历身边亲信大臣处死,尔后派兵阻止李返昆明。孙部听说定国返昆明,暗地开关放李进入,成功接出永历,永历一见定国,抱头痛哭。后永历授定国以国事。定国对待孙可望仍想以和解为主,然失去永历这张王牌,孙一落千丈,不满。起兵+四万攻打李定国,李定国统兵十万迎敌。孙部不想内战,纷纷倒戈。孙可望大势已去,众叛亲离,仅率十数骑投于满清。在孙的无耻计策下,清军多路南下,贵州,广西,四川之地全失,李定国无奈,只得退保云南。清廷封孙为"义王‘’,但十分戒备他。顺治十七年,满清顺治皇帝乘狩猎之机,将其射杀。孙可望剧照五、血战磨盘山,病死荒郊外定国失意磨盘山1659年,清军会师昆明,永历帝逃往滕冲。吴三桂率大军经永昌,遭李定国部伏击,由于李部卢桂卿叛变告密,吴三桂军只受外围损失,与李部开展反包围。李定国只得撤伏交兵。杀的昏天暗地,血流成河。此役李部死伤三分之二,清军亦死伤大半,后退三十里。清军固山额真沙里布等十八名满族将官全部阵亡。吴三桂军亦折损一半。李定国收拾残部,退往木邦(今新维),清军不敢追击。磨盘血战后,李部南明将士仅存数千,不久广南贺九仪率万人来归,军势稍振。吴三桂占领昆明后,见一时无法灭掉李定国,就采取招降策略,吴利用贺九仪的妻子来劝降贺九仪,李定国杀了贺九仪,从此军中无敢言降者。获悉王扣押明帝。李带兵攻缅。王集兵十五万,战象千余。李只用前锋五千,大败缅军。十二月,国内发生,国王之弟杀兄自立,上表称臣于满清,将永历帝朱由榔交于吴三桂。公元1661年,李定国率军前往暹罗,商讨借军。东南小国曾受大明浩封,感恩铭心,纷纷表示愿借兵定国,夺回云南,抢回明帝。正当李率军前往云南,欲图昆明之时,传来吴三挂绞杀永历帝朱由榔的消息,李定国大吐鲜血从马上跌下,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年二月开春,李定国祷告上苍,若天不佑大明,则让他一人身死,勿连累大明将士。四月,李定国病重,临死之际,望向昆明,告其子李嗣兴,就算死于荒野亦不可降于满清。之后,又吐血数升而亡。可惜的是李嗣兴走投无路,最终也还是降了清,清康熙皇帝对他还算不错,后来李嗣兴官至大清山西总兵。余部有不降者皆留当地开发荒地,后来形成今天的果敢区,亦成果敢族人,后世无以复加,只以泪涕流感怀。李嗣兴剧照六、结语:延平王郑成功李定国早年反抗朝廷阶级,起兵造明王朝的反,这是忠于天下之表现,忠于百姓之表现,我们不能采用地主阶级角度认知,应以群众角度待之。后期联明抗清,反抗清廷民族,这亦是忠于天下,忠于百姓之表现。于公,他申明大义,不计前嫌与孙可望尽力维持内部团结,共御强清。于私,他拒绝永历封赏,待永历至诚,曾声言永不做曹操,不做孙可望第二,拿天子号令天下!他于公于私都出自公心,不像郑成功只忠于唐王隆武帝,且存私心。不像郑成功为郑氏集团地盘利益而战,一会与清讲和,一会又开打,打不过就跑,留下的是受苦受难之百姓。定国定国,定邦安国,人名如此,其心亦如此。其为大明尽忠尽智,不管大明皇帝是谁?他都会尽忠,一直都会。而且他的忠诚,已升华到对大明乃至全天下百姓之忠诚。是故,李定国乃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忠臣!
“飞者非鸟,潜者非鱼。战不在兵,造化游戏”如何理解这四句话
您好,我是爱读书喜欢历史的胖哥。“飞鸟非鸟,潜者非鱼”这是《》里五十六卦,传说为唐朝袁天罡和李淳风推演未来历史的大事件的预言的一本书。按照卦象写成讖和颂。如果要了解它是什么意思必须把全文了解清楚。第五十六卦第五十六象己未坤下坎上 比谶曰:飞者非鸟 ,潜者非鱼。战不在兵 ,造化游戏。颂曰:海疆万里尽云烟,上迄云霄下及泉。金母木公工幻弄,干戈未接祸连天。从卦象显示这是一幅战争的画面,有些专家学者解读为一战的场景,对于这种说法胖哥不置可否。胖哥只是单纯从卦象和颂词来分析内容。1.“飞者非鸟”:这里面说能够飞还不是鸟,那是什么东西呢?那能是什么东西呢?古时候可以说孔明灯、风筝,现代就比较多了,飞机、导弹、甚至钢铁侠都是能飞的。第一句如果不和后面对照是体现不出意思的全貌的。2.“潜者非鱼”:能够潜入水底还不是鱼这就有意思了,至少古时候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潜入水底。现代能够潜水的可以说有潜水员和潜水艇等,继续往下看。3.“战不在兵”:战争的胜利与否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兵力的多寡,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也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武器的强度加深可以让兵力的优势荡然无存,就好像八国联军进入一样,人家用枪,我们用刀剑等冷兵器,多少人都不够死的。4.“造化游戏”:就比较好理解了,从古至今的战争无论是为了资源还是仇恨都可以说是造化弄人。人的生命短短几十年,有的为了掠夺而战,有的为了家园而战,有的是为了仇恨而战。最终的尸骨成山,不过是沧海桑田的一个瞬间而已。5.“海疆万里尽云烟,上迄云霄下及泉。金母木公工幻弄,干戈未接祸连天”。这个颂词也可以说进一步解释了上面的卦文。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都是云烟,这些云烟从上到下笼罩了整个海面。云烟不是雾,也不是雨云,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由于火引起的烟,可以理解为硝烟。第三句应该是描写技艺的高超体现,无论是“金母”代表铁器,“工幻弄”是技艺的不可思议的说法。第四句是说大战双方还有没见面这样的祸事就已经开始了。这不就是说现代战争的一种具体表现吗!《》历来被民间作为一本预言奇书,历代研究人员拿已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去和对照,以解释《》的神奇,胖哥认为这样的操作是有强行附会之嫌的。其二《》有伪书之嫌,书中存在比如对李、袁官职的明显错误等漏洞,流传甚广的金叹圣版本也有专家指出是伪作,金本成书明天启二年,时年金圣叹才15岁如此之漏洞明显。最后胖哥认为《》可以当一本游戏类书籍看看,切不可当真,如果李淳风和袁天罡真的能预测各个历史事件,如果真要是天机不可泄露那就绝不会说,如果只是为了炫技,那就更没有必要了,毕竟他们老哥俩得不到炫耀的快乐。一家之言而已,希望大家各抒己见,谢谢阅读。
郭嘉为曹操做出了哪三大贡献
个人通过查询资料,进行分析以下观点:郭嘉(170——207年),字奉孝,东汉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收刘备、击刘备建安元年(196年),割据徐州一带的刘备,被吕布袭击后,兵败无处藏身,率残部投奔曹操。曹操帐下的将佐谋士纷纷劝说曹操,要趁机除掉刘备,他们还强调指出:刘备乃天下枭雄,素有大志,如不及早除掉,日后必将成为心腹大患。曹操也犹豫不决,就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刘备胸怀雄才大略,志在天下,深得民心,关羽、张飞乃天下名将,与刘备情深义重,生死相随。因此刘备肯定不会甘心久居人下。主公您以诛,匡扶汉室为宗旨仗义起兵,志在为天下百姓除残灭暴,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广罗人才。现在闻名天下的枭雄刘备,因无路可走才来投奔主公,主公如果要杀掉他,肯定会落下一个杀害英雄贤达、难以容人的坏名声。这样以来,天下的英雄豪杰、贤达之士谁还会再来为您效力呢?为了除去一个可能会对自己的将来不利的人,而因此断绝了天下英雄归顺效命的希望,这中间的利害关系,轻重缓急,主公您不能不深思熟虑啊!”郭嘉的一番话,打消了曹操的疑虑,他收留并厚待刘备,上表朝廷,任命刘备为豫州牧,并拨出3000士卒归刘备指挥,供应他充足的军粮,还让刘备收留被打散的。曹操统一黄淮地区后,袁术在淮南无法立足,打算到河北投靠袁绍,袁绍也打算南下进攻曹操,二袁一旦会合,会成为一支不小的力量。于是曹操派刘备截击袁术。郭嘉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劝曹操说:刘备在许都,好像龙困沙滩,虎落平阳一样,尽在您的掌握之中,千万不能放刘备出许都。曹操听了郭嘉的话幡然醒悟,赶快派兵去追赶刘备,可惜为时已晚。刘备在199年冬击败袁术后,重新占领徐州,势力也迅速膨胀,与袁绍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曹操。又联络一些许都的汉朝老臣,密谋除曹。后来,事情泄露,曹操准备进攻刘备。而众将与谋 士纷纷劝他攻打袁绍。郭嘉对曹操说:“袁绍为人处事,生性多疑。他看我军出兵攻打徐州刘备,必然会犹豫不决,他不可能迅速出兵断我军的后路。现在刘备刚刚占领徐州,趁他还没有站稳脚跟时,迅速出兵,刘备必败无疑。”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迅速出兵东征刘备。刘备连战连败,逃往青州,从而解除了曹操与袁绍决战的东顾之忧。灭吕布郭嘉非常善于分析天下形势,利用对方的矛盾,制订正确的战略战术来战胜对方。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经济上,采纳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然而,当时曹操却同时面对:黄河以北的袁绍、以徐州为中心的吕布、荆州的刘表和淮南的袁术,四面受敌。郭嘉在详细分析了各方面形势的情况下,建议曹操,要充分利用袁绍攻打幽州的公孙瓒,连年兴兵;刘表坐守荆州不思进取;袁术僭号称帝,众叛亲离的大好时机,首先剪除割据于徐州一带的吕布势力。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8年出兵徐州,攻打吕布。曹军三战三胜,但吕布的在下邳一带顽强抵抗。由于曹军远道作战,相持经月后,士卒疲惫,军需供应也有困难,曹操就想撤兵北归。郭嘉劝曹操:吕布同项羽一样有勇无谋,如今他每战必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如果不趁机消灭他,一旦袁绍消灭公孙瓒后来支援吕布,会给主公的霸业,酿成无穷的后患。然后又献计曹操,决沂水、泗水灌城,终于攻克了吕布的根据地徐州,吕布被诛,吕布割据势力土崩瓦解,黄淮地区(指黄河、淮河之间)纳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战袁绍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袁绍始终是一大障碍。曹操想消灭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的袁绍,却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郭嘉给曹操所提的众多建议中,也始终把袁绍作为直接或间接的打击对象。在二人初次会晤,曹操询问对付袁绍的策略时郭嘉就说:“自古以来,成败兴亡,并非全在。以项羽和刘邦来说,强弱的对比十分悬殊,可刘邦运用计谋,以弱克强,最终消灭了项羽。袁绍虽拥有数州之地,百万,貌似强大,但以我看来,他割据一方,不顾百姓渴望天下安定的愿望,征伐无度,逆天而行,再加上他生性多疑,遇事优柔寡断,虽然他有仿效周公礼贤下士之心,却不懂知人善任的重要。身边被小人环绕,是非不分,赏罚不明,内部矛盾重重;而主公您奉天子以令诸侯,顺应天下民心,致力于统一天下。纪律严明,上下一致,用人不疑,唯才是举,赏罚分明又精于用兵。因此,袁绍虽强盛一时,却难有作为。主公您现在虽然兵少力薄,却最终会以弱胜强,消灭袁绍。”郭嘉细致入微的分析,深得曹操的赞同。在后来的几年里,郭嘉献计曹操收刘备、灭吕布、战袁术、击刘备,都是以稳固后方,剪除袁绍的盟友、羽翼,打击袁绍为最终目的。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率其精锐兵力10万进攻官渡,曹操带兵3万应战。曹军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狼狈地逃往冀州,不久死去。袁绍死后,曹操出兵河北,攻打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二袁数战皆败,曹军节节胜利,诸 将请求乘胜消灭二袁,郭嘉却劝曹操及时撤兵。其理由是:袁绍溺爱幼子,又不愿废长立幼,迟迟没有立嗣。现在袁绍已死,他的两个儿子定会为继承大业而相互争斗。如果我军现在就攻打二人,他们就会团结一致来对抗我军,我军恐怕一时难以取胜。不如我军暂时撤围班师,佯装南下远征刘表,等他二人斗得精疲力尽时,再回师进攻二袁,这样就可以一举消灭他们。曹军撤离后不久,大军就南下荆襄,做出远征刘表的势态。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军刚到西平附近,袁氏兄弟就为争夺地位而大打出手。袁谭被袁尚击败,困守平原,走投无路,派辛毗向曹操请降。曹操立即带兵回师北上,打败袁尚。204年,又了降而复叛的袁谭,驱逐了袁氏在河北的势力。袁尚、袁熙(袁绍的另一个儿子)率残部逃往乌桓。为了巩固曹操在河北的统治,郭嘉又建议曹操大量征用河北的地主名流到许州供职,实行减免赋税的政策来收揽民心,使河北逐渐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稳固后方。郭嘉也因在平定袁氏战争中的卓越贡献,被封为洧阳亭侯。征乌桓袁尚、袁熙逃到乌桓后,经常伙同乌桓来侵扰北方边境,袁氏在河北的残余势力也时常发动叛乱,配合袁氏兄弟的行动。曹操有心进攻乌桓,彻底消灭袁氏兄弟来消除隐患。但众人都认为:大军一旦远征乌桓,刘表刘备会乘机出兵进攻许都。郭嘉对曹操说:“主公虽然威名震天下,但乌桓以为他们地处偏远,山川险要,交通不便,肯定想不到我们会去攻打他们,因此不会预先防范。我们乘其不备,一定会消灭他们。何况从前袁绍在河北时,对他们十分宽厚,袁氏兄弟才会逃往乌桓。由于袁氏兄弟决不甘心放弃河北,他们会借口为袁绍报仇而鼓动乌桓大举进犯。河北的军民是迫于无奈而服从于您,与盘踞河北几十年的袁氏父子相比,您对河北军民的仁惠远比不上袁氏。如果现在不彻底消灭袁氏余孽,一旦他们借助乌桓的力量大举进犯,而河北忠于袁氏的旧部又纷纷响应,那河北就不是主公您的了。至于说刘表,重用刘备实属迫不得已,刘备不会对他尽心尽力,所以不必为他们偷袭而担心。”于是曹操就下定决心,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率大军远征乌桓。由于路途遥远道路崎岖,大军行进十分困难,到易州时,曹操就打算撤兵。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我军因粮草辎重太多而无法快速前进,一旦被乌桓探得消息,那就无法收到奇袭的效果。不如留下粮草辎重,率轻骑日夜兼程迅速出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收到奇袭的效果。”曹操就令郭嘉在易州养病,大军抛下辎重,率轻骑直捣乌桓都城——柳城。乌桓王及袁氏兄弟猝不及防,仓促应战,被曹军打得落花流水,乌桓王蹋顿及其酋长等多人被杀,袁氏兄弟落荒而逃,远奔辽东。后来他们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曹操终于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曹操征讨乌桓回到易州时,郭嘉已去世数日,曹操悲伤不已。郭嘉自建安元年(196年)跟随曹操,“自在军旅,十有余年”,和曹操“行同乘骑,坐共幄席,东禽(古同擒)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士之卒,逾越险塞,荡定乌丸”,曹操上表汉献帝,赠郭嘉谥号为“贞侯”,并让他的儿子郭奕承袭侯位。后人吟诗赞誉道:“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诗文充分表达了人们对郭嘉绝世才华的仰慕和对他中年夭亡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