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耳若得天下,那第一个砍的是诸葛亮还是关羽
- 古代有下九流之说,那九流指的是哪些呢
- 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低于宋朝,为什么给大家的形象是唐朝军事力量更强大
- 《清平乐》中的“八大王”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 寒浞杀后羿夺取大权,还霸占其妻妾生下二子,最后下场是怎样的呢
大耳若得天下,那第一个砍的是诸葛亮还是关羽
现在也不知受了哪些方面的影响,不少人都喜欢曹操而厌恶刘备,认为刘备是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但是在真实的三国中,刘备确实以厚德仁义面世,从没有无缘无故擅杀属下,倒是曹操为人自私残忍,在征伐中多有屠城,多有,也残害了不少无辜之人。面对曹操的凶残,刘备的仁德,如果你是当世人,你难道情愿跟随曹操,情愿被他杀死吗?不论刘备是假仁假义还是真仁真义,他能一直做到宽厚仁爱,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白手起家的刘备,才在汉末乱世中,汇聚了不少人才,才后来者居上,才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结果。那么如果刘备能取得天下,他会对功高震主者大开杀戒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刘备起家效仿刘邦和刘秀,以收买人心为上。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善于纳谏,做事从不武断专行。他正是不吝啬土地财物,大加分封,才大得人心,打败了项羽。当了皇帝后,刘邦并没有大杀功臣,只是分封的异姓王多有反叛,才一个个了他们,像萧何、张良、樊哙、周勃等人,身居列侯,刘邦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东汉的刘秀打下天下后,更是历史上少有的优待有功之臣,让每一个有功的功臣名将都得到了很好的善终。也许正是传承了刘家皇族的基因,《三国志》中说刘备“宽厚宏毅”,仁德照人。到徐州,徐州牧陶谦三让徐州给他,投曹操投袁绍,都因为刘备仁厚的名声而得到优待。投靠刘表后,荆州士人都愿意跟随他。而且刘备做事也很讲仁义,刘表死,刘琮上位投降了曹操,诸葛亮劝刘备袭取荆州与曹操抗衡,刘备不忍心,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刘备在襄阳城下喊刘琮,刘琮在城上不能应,而荆州很多士人愿意跟随刘备而去。刘备受益州刘璋所邀,带兵入蜀,在涪城刘备刘璋相会,庞统等劝刘备挟持刘璋直取成都,刘备不肯。关羽败亡,刘备重兄弟情深义重,不顾隆中对策,坚持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从这诸多情况可看出,刘备重情重义,决不会轻易杀有功之臣的。诸葛亮是个做事讲究完美的人,一定不会招致杀身之祸。聪明人不做傻事,往往会消患于未形。诸葛亮治国讲究公平公正公道,做事一身作则,因此虽法度严历,却无怨言。诸葛亮治军严肃,军纪严明,进退赏罚,都很公平,将无怨言,士兵用命。因此蜀汉军虽弱小,却能屡屡耀武边疆,打得曹魏只有固守防御的份,却没有进攻的力量。在五次北伐中,诸葛亮都是稳扎稳打,不出奇,不冒险,进可攻,退可归。诸葛亮对自己更是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日夜奔忙于国事,运筹谋划,食少事烦,终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诠释了自己进忠汉室的理想。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个事事追求圆满完美的人,就是刘备得了天下,也决难找到理由杀害诸葛亮的。关羽是刘备的铁哥们儿。刘备起事之初,关羽张飞就紧紧跟随,三人抱着共同的理想,走在了一起,昼则同食,夜则同榻,有同生共死之义。刘备深知关羽的性格,恤下而骄于士大夫,但刘备深知关公的忠义秉性,他深深了解关羽只会为大汉打天下,只会忠于汉室,决不会有非非异想。即使关羽傲慢无礼,只要不危及大汉天下,刘备也是能容忍的。有人会说刘备不是也曾杀刘封斩彭漾了吗?刘封为什么被杀,未及时出兵援救关羽,其罪一;激反孟达,其罪二。有此两罪,再加诸葛亮分析刘封刚猛将来有威胁太子担忧,刘备才不得已,杀了刘封,可杀后刘备就又后悔了。彭漾因不满刘备对自己的委任,在马超跟前竟说出了大逆不道的反叛之言,本就投蜀汉惊惧不安的马超,为了撇清自己,就向刘备打了小报告。封建社会最怕的就是反叛之言,那可是极恶大罪,要满门抄斩的。刘备核实情况后,就将彭漾下狱处死。但刘备对迫不得已的背叛,又是网开一面的。像与他一起东征的黄权,因不得已投降曹魏。当时曹魏的人就对黄权说,刘备一定会把你灭族的。黄权当时就肯定地说:“陛下知道我是迫不得已,一定会原谅我,并善待我的家人的。”果然,刘备不但没有斩杀黄权家眷,还优待了他们。因此,以刘备的为人处世,就是打下天下,也不会大杀功臣名将的,更不会首先拿诸葛亮或关羽开刀。
古代有下九流之说,那九流指的是哪些呢
还没有人回答
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低于宋朝,为什么给大家的形象是唐朝军事力量更强大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事实上,唐朝的对外战争胜率远远达不到55%胜负各半的水平,实际只有30%左右;而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也比70%要高,主流的说法是75%左右。但是,这有什么用呢?唐朝比宋朝军力强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唐朝搞掉而宋朝低调的原因,而是唐朝确实比北宋要强大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1、战场位置:国外VS国内我们看唐朝的对外战争,除了吐蕃几次打进长安,剩下的基本都在唐朝境外进行。比如消灭厥、消灭高昌、消灭吐谷浑、消灭西突厥、消灭高句丽、消灭后突厥等。一般而言,对外作战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境内作战的数倍。因为首先,境外作战是客场作战,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都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失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其次,深入敌境,需要保持漫长的补给线,这对后勤是巨大的考验,稍有闪失就会万劫不复;最后,深入敌境,特别是突厥这样环境恶劣的地区,的非战斗减员很大,很容易被以逸待劳的敌人击败。而北宋基本都是在国境内作战,因为北宋长久以来都被周边少数民族轮番吊打,因此北宋无力将战火引向敌国境内,比较成功的是和西夏的战争,但是终归是失败多成功少。主场作战,可以就地补给,而且熟悉作战环境,更重要的是背水一战退无可退,如果这样的条件下还无法取胜,就和配备了且武装到牙齿的平民还是无法打败手无寸铁的拳击手一样,让人不可接受!2、战争性质:进攻战VS防御战唐朝之所以老是失败,主要在于他们进行的,是疯狂的进攻战和灭国战,因为主动挑事,且深入敌人境内作战,所以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侵略别人,能取胜的毕竟是少数。以一支疲惫之师,长途跋涉,去攻打以逸待劳的敌人精锐,被打败很冤吗?因为是主动进攻,想要完成战争胜利,必须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甚至对其灭国才算罢手。但是北宋不一样,他们进行的,基本是城防战,也就是防御战,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站在城头,依靠厚重的城墙和先进的三弓床弩等武器,对城下的敌人进行反击。对于北宋而言,只需要等到城下的敌人退兵,这场战争就算胜利了。所以唐朝的进攻战比宋朝的防御战取胜的难度更大,所以唐朝的胜率更低。3、战争结果:灭国VS被灭国为什么唐朝给人的感觉很强?因为唐朝最后达成的目标,是彻底征服,或者彻底灭国,虽然胜率不高,但是最后唐太宗可以让厥可汗给自己伴舞。至于唐朝在消灭厥的过程中,遭遇了多次失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彻底将这个强国消灭了,这就够了。在唐朝征服周边国家的过程中,很多都是这样的,在境外作战的唐军,虽然损失很多,但是仍然让敌人瑟瑟发抖。唐朝前期的对外战争史,就是一部部灭国史!但是北宋呢,从来没有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周边国家从来没有一听大宋的名号就战栗的。相反,他们身体发抖是即将碾压北宋的激动心情的表露!而且,北宋还产生了严重的“恐辽症”,“恐金症”。北宋的作战,不仅不能大量杀伤敌人,反而被敌人吊打,最后还被敌人灭亡!4、战争频率:无年不战VS承平日久为什么女性司机出车祸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呢?是女司机的整体水平高吗?并不是,而是女司机的数量要远远小于男司机,所以她们出车祸的比率要远远低于男司机。唐朝和宋朝的情况大致如此,唐朝立国289年,几乎是无年不战,无月不战,对外作战的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率。相比之下,北宋除了和辽金夏等的战争外,有很长时间都是在和平时期,特别是和辽国,从1005年《渊之盟》后,宋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承平日久,所以对外作战的频率要远远少于唐朝。所以,宋朝的胜率要远远大于唐朝!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清平乐》中的“八大王”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我们翻开《宋史列传》,并发现并没有“八大王”“八贤王”这个人物或者封号。但是我们按照“赵元俨”三个字去找就会发现,赵元俨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子,兄弟当中排行第八。他的封号叫做“周恭肃王”。也就是小说,话本,戏剧、电视剧中常见的“八贤王”原型。一、历史上真正周王赵元俨赵元俨从小就特别聪颖,赵光义非常喜欢他。按照惯例,亲王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到与父母分离单独生活,到封地去建造自己的府邸。赵光义对他太过宠爱,一直等到赵元俨二十岁的年龄才出宫就封,可见皇帝对他的宠爱。真宗即位后,给他加了一长串的头衔表示对这个兄弟喜爱和尊重。等到仁宗仁宗即位后,封赵元俨为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天圣七年,封镇王,又赐剑履上殿。 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在当时这种待遇已经是无上的荣光了。赞拜不名指的是臣子觐见皇帝,以及皇帝下诏书的时候,宣旨的不能直呼其名,只称官职表示身份尊贵。剑履上殿,指的是见到皇帝之后不用脱鞋,可以佩戴武器参加皇帝的召见。历史上这种特殊的恩宠只有权倾朝野的萧何、侯景、曹操以及没有登基的杨坚、李渊等人才能拥有。二、赵元俨的“阳狂”症宋史记载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也就是说赵元俨有着丰满的下巴,这在古代是有威容的象征。而这个有着贤明之称的王爷并没有像小说、话本中过多的干预朝政。在太后(刘娥)临朝时,赵元俨认为自己地位尊贵,且树大招风容易引来太后的猜忌和攻讦。于是他就闭门谢客,韬光养晦,把所有的工作事务通通抛开,把前来汇报工作的人和来拜访的人全部拒之门外。刘娥还是不太放心,毕竟“严毅不可犯的八贤王”在朝廷中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赵元俨就宣称自己有“谬语阳狂”之症,翻译过来就是,脾气暴躁喜欢说偏激的疯话容易刺激到别人。这样就为自己将来万一说错话惹得太后不高兴做足了铺垫,提前打好了预防针。接下来他就把不上班躺在家里领工资的精神发挥的淋漓极致。太后见这个“八贤王”如此上道懂事 “体察圣意”,也就心照不宣地接受了他的好意。三、“八贤王”赵元俨的功绩 等到太后刘娥病逝,“八贤王”赵元俨的“阳狂症”就立马不药而愈,仁宗皇帝也非常器重他,让他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问过他的意见。赵元俨也确实不负“八贤王”之名,在陕西需要军费的时候,赵元俨作为皇室子弟带头将国家划拨给他的五十万钱捐出来,皇帝不忍心,退回了一半。但这种带头捐款的精神给广大皇室子弟和臣民中做了个好榜样。捐款事件不久,八贤王经常问身边的人“西夏李元昊被打趴下了没?”身边的人说:“没有”。八贤王很生气,“如此,安用宰相为。”也就说,富弼这个宰相难道是吃白饭的吗?身边的人差点吓晕过去,估计八贤王的“阳狂症”又发作了。庆历三年冬,全国各地遭受雨灾、雪灾陈、楚两地受灾情况特别严重。皇帝命人占卜,占卜的人说:“近期可能有重要的大臣去世”。不久赵元俨病重,皇帝非常担心他的病情,亲自来到赵元俨的卧室为他调制汤药。八贤王将所有人全部屏退,拉着皇帝的手说了很多发自肺腑的忠言,对朝政时局分析的非常透彻。皇帝赐给他白金五千两,他坚决推辞不受。他说,我一个将死之人,不要让国家再浪费钱财在我的身上了。这种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皇帝。庆历四年春天,八贤王赵元俨溘然长逝。皇帝将他生前的诗词和墨宝分别赐予宰相和重要大臣,让大家都牢记这位贤明王爷的为国家尽忠的精神。白羽点评:千百年来,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八贤王”这位辅政王爷一番深情,褒扬备至,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从真实的历史上看,“八贤王”没有电视剧中表现出的那么刚烈,他比任何人都懂得趋利避害和韬光养晦。与仗义死节,以死纳谏的朝廷大臣不同的是,这些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养尊处优的龙子凤孙们,从小就接受了帝王心术的培养,他们进退有度只要稍微做出一点点功绩就可以名垂青史让无数后来人顶礼膜拜无限崇敬。然而,这位“八贤王”作为几千年来皇室子弟中的典范,“王爷”中的标杆人物,他在位其间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他在蛰伏没有干预朝政,但他暗中提携过的帮助过的士子数不胜数。这这位王爷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他们走上政坛,在历史的天幕上闪耀出自己的光辉。其中最著名的范仲淹在庆历四年即将从南阳邓州的百花洲书院走向政坛,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即将问世。我是白羽居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吐槽
寒浞杀后羿夺取大权,还霸占其妻妾生下二子,最后下场是怎样的呢
夏朝的创造人是大禹的儿子启,启所建立的夏朝实际上是部落联盟,组成夏朝的核心是11支姒姓部落再加上启所代表的夏后氏,这11支部落分别是:有扈(hù)氏、斟(zhēn)灌氏、斟鄩(xún)氏、有男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再加上夏后氏一共是12支,11支姒姓部落向启臣服,并进贡和纳税,启相于后来的中央王朝,11支姒姓部落则相当于后来的诸侯国。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沉迷打猎和酒色,不理政事,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看到太康如此,觉得机会来了,便趁太康在洛水北岸打猎的机会夺取了夏朝的大权,三年后太康病逝,后羿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后(夏朝的君主自称后,相当于后来的王或者帝)。姒太康仲康实际上就是个傀儡,国政依然被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掌控,而后羿夺取太康的这一行为,就被称为太康失国,夏朝在第二任君主太康就失去了,这里的后羿不是神话故事中射九个太阳的后羿,而是夏朝的一个部落首领,这个部落就是有穷氏,在今天的山东半岛,这个部落善于射箭,地处东夷。后羿掌握夏朝大权后,导致众多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11支姒姓部落,因此双方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都以后羿的胜利告终,后羿占据了夏朝的国都,继续把持夏朝国政,仲康去世后,后羿立仲 康的儿子相为夏后,夏后相因为不能忍受后羿的控制,所以逃离后羿投靠了与他同姓的斟鄩氏与斟灌氏,这个时候后羿就自称为天子。这个时候的夏朝实际上名存实亡,后羿统治了夏朝三十多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当时的历史,这个人就是寒浞。寒浞寒浞是黄帝的车正哀的后裔,所谓的车正就是替黄帝掌管车马的官员,名字叫哀,当时的官职是世袭的,哀因为有功被封在寒地,建立寒国,哀的后裔就以封地“寒”为姓,寒浞就是哀的后代,出生在仲康七年,寒浞长得很聪明,但从小德行不好,被父母骄生惯养,稍微大一点后就肆意妄为,打骂族人,抢人东西那是家常便饭,更为严重的是寒浞连自己的父母都敢捆起来,最终闹得实在不像话,被寒国族长赶出家门,当时寒浞只有13岁。寒浞后来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一户人家,收他为徒,教他武艺,然而寒浞学成之后,把他师父一家人全家毒死,抢走了财物,然后来到夏朝都城斟鄩投靠后羿,后羿当时掌握着夏朝的国政,看到寒浞聪明于是收留了他,还认寒浞为义子。寒浞凭借军功与聪明成长为后羿的副总管,曾经率军打败了方夷国,后羿对寒浞很是喜爱,还亲自帮寒浞成家,寒浞逐渐成长为朝中主政的大臣,但是寒浞名声不好,朝中很多大臣排斥寒浞,但后羿不听,反而给予寒浞更大的权利。后羿晚年的后羿并不善于治理国家,同晚年的太康一样,也是沉迷打猎和美色,而寒浞则被任命为国相,负责为后羿管理朝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寒浞为了取悦后羿,投其所好,后羿喜欢打猎,寒浞就送好马和好猎手,后羿喜欢美色,寒浞就送美女,寒浞把后羿迷得团团转,就是因为自己名声不好,还有野心,想夺取有穷氏部落的大权而取代后羿。寒浞还利用自己身为国相的权利,大力打击不服从自己的朝臣,原来后羿的心腹大臣都被陷害致死,不仅如此,寒浞还和后羿的妃子纯狐私通,纯狐是东夷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中的美女,被后羿强行纳为妃子,这一年后羿58岁了,而纯狐才18岁,纯狐对后羿的行为不满,为了报仇与寒浞私通,并且被后羿当场发现,因为后羿年老,寒浞正值壮年,所以寒浞杀死了后羿,由于寒浞本来就是国相,再加上朝中的人都被寒浞换成了自己人,所以很快掌控了朝政。后羿被杀后,有穷氏部落的族人也遭受到打击,不服从寒浞的有穷氏族人都被杀害,大多数逃离了中原地区,寒浞还残酷地把后羿的尸体剁碎加入毒药,做成肉饼拿给有穷氏部落的人吃,如此残酷的手段,让人胆战心惊,同时导致有穷氏没落,而寒浞则趁机称王。夏朝控制区后羿夺了夏朝的天下,寒浞又夺了后羿的天下,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但这个时候夏朝正宗的王--夏后相还活着,双方迟早有一战,果然没多久,夏王相联合了斟鄩氏和斟灌氏两支部落兵分三路攻打寒浞,但双方只是对峙了几个月,夏后相就撤军了,寒浞与夏后相的第一次战争就这样结束了,但双方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在经过多年的治理和休养生息,寒浞觉得灭夏的机会来了,于是发动了第二次战争,这一年是寒浞在位的第十一年,寒浞与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率军作战,寒浞的两个儿子寒浇和寒戏是他的原配夫人姜蠡(lí)所生,并不是后羿曾经的妃子纯狐所生,长子寒浇率军打败了斟灌氏的,寒浇攻占了斟灌氏的都城弋邑,夏王相与斟鄩氏两支被寒浞和他的次子拖住,不敢支援斟灌氏,双方的第二次战争以寒浞的胜利告终。寒浞虽然打了胜仗,自身消耗也很多,无力进一步人打仗,于是退回国内继续休养生息,六年后双方发生了第三次战争,寒浞的长子寒浇再次率军打败了斟灌氏首领姒开甲,斟灌氏几乎全军覆没,首领姒开甲战死沙场,余者全被寒浞俘虏为奴隶。寒浞第二年,寒浞率军攻打斟鄩氏,寒浞利用夏兵不懂水军的缺点,凿穿了了对方的战船,斟鄩氏首领姒木丁当场战死,其族民要么被杀,要么被寒浞俘虏为奴隶,斟鄩氏和斟灌氏两支部落的覆灭,预示着夏后相的左膀右臂被剪除,又过了一年,寒浞率军攻破了夏后相的都城帝丘,杀死了夏后相,夏朝族人要么战死,要么逃亡,要么被俘虏为奴隶,至此,夏朝正式灭亡,这一年是寒浞二十年。寒浞也就成为入主中原的王,正式取代了夏朝,寒浞以为灭亡了夏朝,诛杀了所有夏人,夏朝就不可能再复国,可是偏偏就一件事他想不到,夏后相在被杀之前有一个怀孕的妃子提前逃走了,这个妃子的名字叫后缗(mín),后缗是有仍氏的女儿,于是逃回了娘家,隐藏了下来。后缗后来生了个儿子叫少康,少康长大之后在有仍部落担任主管畜牧的官员,他知道自己的身世的,时刻努力,发奋图强想要报仇,后来寒浞知道了少康的存在,于是派人抓捕少康,于是少康逃到了有虞氏部落,有虞氏部落首领让少康担任掌管饮食的官员,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还给少康提供了封地和士兵。少康之后少康就在自己的封地大力招募夏朝遗民加入自己,不断有被寒浞的夏朝遗民前来投靠少康,比如伯靡,还派出一个叫女艾的间谍打入寒浞儿子寒浇的内部,并且刺杀了寒浇,少康运用一系列的谋略和手段,前后花费了21年时间攻才打败并杀死了寒浞,灭亡了寒浞所有的族人,重新恢复建立了夏朝,这就是少康复国的故事。当时的夏朝是部落聪明的天下,当时的战争基本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占据中原的夏朝先被后羿的部落占据,后来被寒浞的部落占据,最终又回到了夏朝部落的手中,是一个失而复得的过程,而姒少康则夏朝历史最为有名的中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