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三国志14山越臣服(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发布时间:2023-04-07 10:27:03作者:小编酱

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孙权想过趁机灭了蜀汉,只是没有战机,加上担心曹丕趁火打劫,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主动向刘备求和。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兵败夷陵以后,陆逊率军追到夔关,结果在鱼腹浦误入诸葛亮所布八阵图,差点身死。后来幸亏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不忍,将他引出。陆逊不敢再追,又担心曹丕乘虚来袭,所以收兵撤退。这让人觉得在夷陵之战以后不久东吴就已经撤军,其实这并不准确。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兵败后吴军一路追击。刘备进入撤回白帝城以后吴军也没有放弃,吴将李异、刘阿等人在城外的南山安营下寨,和蜀军对峙到八月才撤走。刘备战败大约是在六月或者七月,所以吴军在白帝城下大约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吴军千辛万苦追到白帝城,又和蜀军对峙这么久,自然不是来欣赏风景的。夷陵之战蜀军损失惨重,孙权自然是对益州有些想法,派出李异、刘阿等将追到白帝城,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可乘之机捞一把。不过刘备也是戎马半生,虽然在夷陵打了一个大败仗,但是并没有慌乱。撤到白帝城以后刘备亲自坐镇关上,以安定军心。白帝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国灭蜀以后,东吴曾经派遣步协、陆抗等人攻击白帝城。结果被守将罗宪击退。此时刘备亲自坐镇白帝城,手下部队比罗宪还要多,吴军始终没有找到战机。此后在夷陵之战中被打散的蜀军也陆续返回,白帝城蜀军兵力越来越多。孙权只是想趁机捞一把,啃硬骨头可没兴趣。毕竟曹丕也不是什么可靠的盟友,如果东吴和蜀汉继续打下去,只能便宜了曹丕。既然吞不下蜀汉,那么让蜀汉继续存在共同对抗曹丕才是对孙权最有利的情况。所以在发现没机会以后,孙权就撤军转而向蜀汉求和,这也是当时他最现实的选择。

三国时期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等了8年

在公元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将皇位让给自己,建立了曹魏王朝。汉献帝退位后不久,刘备就开始谋划称帝,到了公元221年,刘备以大汉皇叔、汉室继承者的身份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王朝。在刘备和曹丕都忙着称帝的时候,江东的孙权并没有着急。不仅没有称帝,其称王的时间也要晚于刘备和曹丕称帝的时间。孙权之所以不急于称帝,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孙权对称帝的需求不大孙权本身就是江东地区的霸主,他的父亲孙坚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就是长沙太守,哥哥孙策在官渡之战之前平定了江东。诸葛亮就曾经说过,孙权家占据江东已经有三代之久,老百姓都愿意跟随他们,已经从观念上接受了孙家在江东的地位,所谓山高皇帝远,孙权就事实上的皇帝。刘备和曹丕称帝的时候,孙权已经在江东地区扎根20多年,他在江东地区的统治地位是无人能够撼动的。而且孙权在公元221年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年纪轻轻的他不需要急于称帝。反观刘备和曹丕则不得不需要用称帝来稳定自己的地位。曹丕继承了他父亲曹操的基业,曹操在世的时候,凭借着自己资历、地位、权威和手段,让大臣们都心服口服。而曹丕继承曹操的位置后,一些大将难免会对曹丕有所不服,纵然这些是跟随曹操起家,也不妨碍以老人自居,瞧不上新君。曹丕要想确立自己合法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在政治上更进一步,废帝自立就是他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再者说来,曹魏家族的拥护者们也希望曹丕废帝自立,这样一来,他们就能以开国大臣自居,无论是地位还是财富都能更进一步,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与其给半死不活的刘汉打工,还不如早早拥立曹魏上台。曹丕废掉汉献帝给了刘备登位的借口,其实曹丕并没有杀死汉献帝,但蜀汉为了为刘备登基找借口,大造,一口咬定曹丕杀了汉献帝,造成汉室断绝的假象,加之刘备的年龄比较大,他不可能像孙权那样继续等待,再等下去说不定哪天就一命呜呼了,奔波一辈子,无论是给自己,还是追随自己多年的臣子们,总要有一个交代。这就好比是创业公司,到了一定程度,纵然创始人不想上市,但也要考虑下属的需要,上市就势在必行了。在曹丕已经称帝,汉献帝已经被废掉的情况下,刘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称帝的条件。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同样也为了给自己的蜀汉获得一个合法地位,称帝在所难免。 (二)孙权缺乏冠冕堂皇的借口虽说借口不重要,但在那个讲究礼法的年代,多少还是要考虑一些,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孙权纵然想称帝,还是要考虑的。孙权本身就是江东的实际统治者,不称帝的情况下,孙权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就能统领江东。但是孙权一旦称帝,就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完美的理由。曹丕称帝是打着汉献帝禅让的旗号,虽然天底下的人都知道汉献帝是被曹丕逼着让位的,但是曹丕毕竟给自己找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毕竟从三始,禅让就合理合法的登上历史舞台,既然三代可以,为什么后人不行,从逻辑上说,曹丕的做法并不违规。而刘备本身就是刘邦的后代,汉献帝被废掉之后,作为高祖血脉,大汉皇叔,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称帝,也足以说服人。而孙权则是找不到任何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称帝,假如孙权姓刘的话,还可以冒充一下刘邦的后代,假如孙权曾经和汉献帝相处过一段时间,也可以打着汉献帝密诏的旗号。可是孙权偏偏既不姓刘,也没有见过汉献帝,这种情况下孙权想要称帝只能像袁术那样自立门户,然后被天下人口诛笔伐,这一点显然是孙权不想看到的。 (三)不称帝好处多多孙权不称帝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当蜀汉进攻孙权的时候,孙权借着自己不称帝的优势向曹魏称臣,请求曹魏出兵援助,虽然这一招意图很明显,行为很下作,但效果还是有的,而孙权名义上成为了曹魏的大臣,实际上却仍然是江东的统治者。孙权的这一策略大大了曹丕的警惕心,一直到东吴击退蜀汉的进攻,曹丕才反应过来想到攻击东吴。然而这时候的孙权已经准备充分,曹丕的进攻也以失败告终。所谓进可攻退可守,不称帝,至少在道义上可以占据优势。和曹丕翻脸之后,东吴和蜀汉再一次结成了同盟。臣服曹魏是因为曹魏取代了刘汉,可以看做正统,与蜀汉结盟,是因为蜀汉继承汉室,是刘汉血脉,两头都说得通。之后吴蜀两国发动了多次对曹魏的攻击,曹魏也曾经几次南征东吴。到了公元229年的时候,天下的局势已经十分的明朗,这时候的孙权再想要称帝,已经不需要找任何理由了。毕竟天下除了魏国的地盘和蜀国的地盘外,就是孙权的地盘。孙权的地盘比蜀国更大,比蜀国更多,他自然不肯一辈子只做一个吴王,所以在公元229年孙权宣布称帝建立了东吴。孙权称帝的过程缓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不管孙权称帝与否,江东都是孙权的地盘, 只是称帝之后,孙权成为了皇帝而已。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三国人物中外战表现能排前十的分别是哪些

霸气魏武帝,真正做到“谁敢惹我,我就打谁”对乌桓:曹操轻骑千里奔袭辽东,讨平三郡乌桓,阵斩乌桓单于塌顿,俘虏乌桓军民20万,乌桓自此一蹶不振。对匈奴:曹操屡次打败匈奴,最后匈奴臣服曹操,被曹操分为五部,每部都被曹操派遣官员掌管。对西羌,羝族:曹操派遣夏侯渊攻打西部,夏侯渊横扫羌羝,羌王羝王望风而逃,最后全部投降曹操。对鲜卑:鲜卑王轲比能雄才大略,但屡次被曹操及其手下击败,终曹操一生轲比能不能有所作为,在曹操去世后轲比能才又开始横行,但最后被魏国派人刺杀,鲜卑再次衰落。田豫是曹魏的北方擎天柱对鲜卑:鲜卑王轲比能雄才大略,但是对上田豫则必败,曹操去世后,轲比能统一了鲜卑很多部落,觉得自己实力够强大了,终于准备与魏国展开大决战,这一战决定命运,如果鲜卑赢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田豫再一次对决轲比能,在此战中田豫声东击西,命司马建鸣鼓从南门出,鲜卑军中计奔赴南门,田豫帅精兵自北门出,俩路俱发,出其不意。大破鲜卑,鲜卑军弃弓马步走,田豫追击20里,据史料记载,杀得“僵尸蔽地”,轲比能老本赔光,再次逃走。对乌桓:黄初初年,田豫单将麾下百馀骑入骨进部,斩乌丸王骨部,此举让胡人破胆,威震沙漠。毌丘俭战绩的难度也许不是最高的,但战果确实最辉煌的,今天看到都令人为之神往对高句丽:魏明帝曹睿派遣毌丘俭与司马懿攻打辽东,剿灭辽东王公孙渊后,高句丽(扶余族,面积很大,控制着东北北部与朝鲜半岛东北部,被韩国人认为是其祖先,这下明白为什么韩国人总是说东北是韩国的了吧)乘机入侵辽东,毌丘俭率领1万骑兵闪击高句丽,高句丽王大惊,率领步骑2万迎击,被毌丘俭打的土崩瓦解,斩首数千,高句丽王仓皇逃回丸都,毌丘俭继续追击,一举攻下丸都城,随后毌丘俭一路追杀,连战连捷,一口气打到今天俄罗斯境内的滨海地区,无奈当时魏国人口太少,只有500万左右,无力占领这一大片广大地区,只好撤军。最后毌丘俭豪气干云,刻石记功而还。高句丽亡国(70年后高句丽乘五胡乱华时复国),原本被高句丽占领的朝鲜东北部被魏国夺取,至此朝鲜半岛北部全部被魏国所占领。绰号“黄须儿“,从小立下“大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狄戎额”,偶像是卫青霍去病对乌桓:曹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也到了。在兵马还未集结的情况下,曹彰采取田豫计策固守要隙,叛军乃退走。曹彰率军追击,身先士卒,亲自搏战,箭到处,叛军应声而倒,鏖战半日,乘胜逐北.,到了桑干。曹彰仍不放过,一顿穷追猛打,而他本人也极其勇猛,身中数箭而意气弥发,追击叛军一天一夜,“大破之,斩首获生千数”,乌桓自此一蹶不振,此战还有一个成果,鲜卑鲜卑柯比能见此,也表示请服,曹植为此亦挥笔写下“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对鲜卑:曹彰也是轲比能的老对手了,轲比能多次被曹彰击败。对:诸葛亮率军南征,七擒七纵,平定,诸葛亮对采取柔化安抚政策,得到了大量兵源,而且促进了蜀国对的融合和控制。对山越: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恪移书相邻四郡,令各保疆界,然后分兵扼诸险要之地,将山越分割包围。只修缮藩篱,不与交锋。待其谷物将熟,纵兵芟刈,以饥饿迫使山越出山求活。诸葛恪将其中精壮四万人选为兵士,余者迁至平地充作编户。经孙吴数十年的残酷征讨,江南绝大部分山越出山,徙至平地,一部分用以补充兵源;一部分成为编户,调其租赋,或为私家佃客。大量山越出山,对于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西域天王,羌人真正畏惧的不是马超,而是夏侯渊。对羌,氐:羌氐二族长期与关西诸侯相互勾结,赤壁之战后,曹操将目光转向关西,建安十六年在渭南大破马韩为首的关西十一路诸侯,为防其死灰复燃,留夏侯渊镇守建安十九年,夏侯渊西征,以狂风扫落叶横扫陇西,百顷氐王千万率羌、胡万余骑逆战,夏侯渊击之,大破之,紧接着又扫灭兴国氐王阿贵。大破兴国氐,常离诸羌,氐王千万逃窜,接着,夏侯渊转击高平各部,“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不久后,曹操命夏侯渊帅诸将讨平枹罕宋建,夏侯渊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攻下枹罕,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夏侯渊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进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西方猎豹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曹操每次引见羌、胡,都让夏侯渊作陪,羌胡首领无不战战兢兢。羌人克星,曹魏西疆柱石。对西羌:黄初年间,因平定安定羌大帅辟蹄的反叛,威镇边疆,每当羌、胡有人来降,郭淮总是让人询问他们亲戚的情况,比如男女多少、年岁长幼等。等见到他们,已略知他们的心意,关怀备至,因此被胡人称作神明。太和二年,在枹罕破羌人唐泛。正始八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联合起来反叛,包围城镇,南招蜀兵协助,凉州名胡治无戴也举兵反叛。讨蜀护军夏侯霸率诸军屯兵于为翅。郭淮刚到狄道,很多人认为应当首先讨平枹罕,这样对内则平定恶羌,对外则可以挫败西蜀的计谋。郭淮估计姜维一定会进攻夏侯霸,于是进入沨中,转兵向南,接迎夏侯霸。姜维果然进攻为翅,郭淮正好抵达,姜维逃去。进而郭淮诸叛羌,杀死饿何、烧戈,投降的人有几万。正始九年秋季,遮塞等屯兵河关、白土故城,依据河险抵抗。郭淮假装从上流出兵,却秘密派兵从下流渡河,占据白土城,发动进攻,大破敌兵。治无戴包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郭淮率军逼近西海,想偷袭家属,正好治无戴又率兵折回,两军在龙夷之北相遇大战,治无戴战败后逃走。姜维出兵石营,向疆川,西迎治无戴,留下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修筑城堡,收取诸羌散兵做为。郭淮想兵分两路,诸将都认为姜维向西连接强大的胡兵,廖化则守据天险,如果兵分两路,定会削弱兵力,前进无法牵制姜维,后退又攻不下廖化所守之城,不如集中兵力一起向西开进,趁胡、蜀两兵未能接上联系之前,各个击破,这是上策。郭淮说:“今派兵攻打廖化,可以出其不意,姜维肯定要有所顾忌。等姜维赶回来,廖化已被击败,而且可以使姜维疲于奔命。姜维的不向西接应胡人,胡人自然会撤离,这才是一举两全的上策。”于是派夏侯霸等在沓中等地追剿姜维,自己则率大军强攻廖化,姜维果然率师来营救廖化,正如郭淮所预料的那样。郭淮因功被封为都乡侯。三国时代的东北亚霸主,三韩(朝鲜半岛南部的三个小国,韩国人的真正祖先),等都是公孙度的臣属公孙度本是辽东襄平人,后跟随父亲到了玄菟,受到玄菟太守公孙琙赏识,助他就师学并娶妻。建宁三年公孙度举有道,被任为尚书郎,后曾任冀州刺史,地位显赫,但受人谣言,又被免职。直到中平六年,董卓当道,与公孙度同郡的徐荣推荐其为辽东太守,这时他才得以复出。到任后,公孙度立刻在郡中排除异己,树立威信,随后出兵攻打高句丽。此时,高句丽正当新大王伯固在位,其在过往数十年内多次与汉军交战,攻掠汉边高句丽诸郡。至此时,始为公孙度击服,效力之。当年公孙度野心膨胀,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公然有独立于中土的行为。此后,公孙度遣柳毅越海并青州东莱诸县,命之为营州刺史,完全控制了今渤海和黄海的通道。公孙度又西败三郡乌桓,荡平辽东西界,东并玄菟、乐浪。为了牵制高句丽等国,他又嫁宗女给夫馀王,使之忠属于己。公孙度一时成为东北亚的霸主。约公元209年,公孙康利用高句丽山上王伊夷模与其兄不和,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迫使伊夷模将都城迁到丸都。后来,公孙康又分乐浪郡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派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韩濊,由此乐浪、带方也兴盛起来。公孙康在用武力压服三韩的同时,也效法父亲的和亲收服政策,将宗女嫁给马韩中最有势力的百济,于是百济成为公孙氏属国。设立带方郡后,公孙氏在东北亚的影响达到了极限,此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各国及在今九州北部的倭各国(分属邪马台女王国)都附属于带方郡,所有向公孙氏的朝贡都由带方太守负责。到此时为止,濊貊成为化内之地,夫馀、三韩、倭都归附,高句丽、乌桓皆破败,公孙氏之威东北亚诸国无敢抗者。而且公孙氏数世领有辽东,天子以为其绝域,委以海外之事,于是便隔断东夷,完全切断了中土与各国联系,独断于辽东。这样,公孙氏复有各国为砝码,不惧中土王朝的威胁。亚洲历史大航海第一人,开拓殖民地第一人第二年的正月二十四日,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水兵,开着两百多艘大船出发,渡海向夷洲、亶洲驶去。在陆地上骁勇善战的士兵,上了船,大都缩着脖子,脸色苍白地背靠背站着,晕船呕吐苦不堪言。两员大将不断鼓励将士:“振作吧!如果真能抵达那传说中神秘的地方,可算是千古不朽的伟大功绩!”到了第八天的时候,他们到了目的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岛上的部落。因为,当士兵们拿着铁制精良武器进攻的时候,土著人反抗的工具只不过是石头制成的箭镞和刀斧。不过,吴的士兵很快就出现水土不服,由于缺乏医药,疾病丛生,再加上思乡心切,最后,一万士兵只剩下十之一二,卫温、诸葛直不得不下决心,俘虏当地一两千人,返回大陆。因为卫温、诸葛直这次征讨虽然展示了先进文明对土著的强大优势,但是孙权对他们死了这么多人很不满,把他们俩杀了,悲剧。

为什么越南人有那么多姓阮的

前面脑洞老师去跟大家介绍过一些国家的姓氏,比如是李王张最多,加起来占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日本姓氏最多样,一共有二十八万个姓氏在用,而且取名随意,往往根本身边的事物取名。比如住在田地的就姓田间,在渡口边的就姓渡边。而韩国很集中,大部分国民集中在金、朴、李这些姓上。但说起最集中的,大概是越南了,越南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姓阮。因为这个原因,阮这个百名开外的姓氏从世界上看却可以排到前十。说起的阮姓名人,脑洞老师第一个想起阮次山。网上有个段子,说阮次山名字像越南人(就是指姓),长得像日本人(这个像骂人哈),口音像人,护照是美国人,其实是自己人。那么,越南的阮姓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比例如此之大呢?阮姓当然是从传过去的。一来,越南的原住民是没有姓氏的。二来,越南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的藩地。从先秦开始,就有大量的移民移到了越南,比如古蜀国被秦国灭了之后,蜀王子曾经带了三万人到越南建国,带去了文化、科技,当然还有他们的姓。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越南这时设置了象郡。汉朝时设置交趾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越南这里成为了接收南迁士族的一个地方。这时,有名的阮氏在越南出现了。魏晋时期,大家都知道有个阮籍,建安七子之一,竹林七贤成员。他的政治思想,就是咱们喝酒嗨皮,有事情咱惹不起躲得起。五胡乱华时期,衣冠南渡,阮氏一族也纷纷南走,一走就走到了越南在这里定居下来。但这个时候,阮姓还不是越南的第一大姓,拉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奠定阮姓占优势的一件事。唐朝之后,就由扩张型的武力帝国走向保守,越南这么远的地方就有点搞不掂了,越南先后出现了吴朝、丁朝、前黎朝、李朝。大抵就相当于宋朝开国那一段,越南也是混乱的很,跟五代十国差不多,干两年就换一个朝代。李朝的时间是比较久的,一直干了二百多年,最终被一个陈朝取代。陈朝一来,就面临着李朝遗老遗少的问题,毕竟李朝延续二百多年,是越南第一个大朝代,也是越南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时间一久,在民间就有民心。为了断绝李朝遗老遗少的念头。陈朝下令原本姓李的全部改姓阮。为什么摊派到了阮姓上面呢?具体的原因不详了,大概是阮姓比较有名,又是名门之后,还是书香门第不会。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宋朝时,梁山好汉阮家兄弟南下,来到了越南,现在很多越南的阮姓,都是阮家兄弟的后人。阮家人还真来了,但应该不是造成阮姓在越南流行的原因。总而言之,阮这个姓氏迎来了最大的扩张。而且形成了一个习惯,成为接纳他姓的最佳去处。后面,明朝跟越南开战,大明了当时的胡朝,下令所有姓胡的人改姓阮。莫朝亡了,姓莫的都改阮……等等,只要有战败的一方,全部都姓阮去。阮姓的人越来越多,最终,阮姓的也终于当家作主了。在十九世纪初,越南出现了一个阮朝,皇帝姓阮,阮姓也成为了越南的第一大姓。可是好景不长,殖民风刮了起来。法国人来了,中法战争一打。越南沦为了法国的殖。(越南王妃)这时,阮姓虽然是越南第一大姓,但百姓还是不姓阮,因为百姓根本就没有姓。姓这个东西,也是特品,专供贵族使用。老百姓不考试,不用签名,所以就没有姓。法国人进来,一看不对啊,没有姓,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统治了多少人。就要求越南老百姓开始给自己安上姓。这个跟朝鲜、日本又不同。朝鲜是到了朝鲜王国灭亡之后,老百姓有了取姓权,这才有了自己的姓,日本是明治维新,为了统计人口,天皇下令必须有姓。越南百姓的姓是法国人安排的,法国人安排当然图省事,也不麻烦给大家取不同的姓了,一看,平时打交道的越南上层大多姓阮,那这些百姓就姓阮吧。 这样一来,阮姓就在民间普及开来,造成了一国的国民百分之四十都姓阮的奇怪现象。

古代是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

其实吧是这个蓝星上唯一,一个外战硬生生打成内战的国家。秦始皇荡平六国后为啥要修长城呢。。因为长城以北地区不适合耕种。。到了冬天能冻死人。得其地不可以耕,得其民不可以战。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的这么一个地方而已。至于后来各种远征为什么打不出彩来。其实是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人吃马嚼的根本不可能在大漠上长期的养活十万大军。让他们侦查地形。古时候的远征大概率是。知道了敌人的大概位置。然后。全军撞上去。碰上了。撞碎敌军。大胜回家。没碰上。。那就劳师无功。回家养十年二十年的为下一次远征积蓄国力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